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4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 评估气温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收集广州、珠海市居民逐日死亡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YLL风险的累积效应,以及广州和珠海市在高温(0~1 d)和低温(0~13 d)时对人群YLL累积风险大小。结果 广州和珠海市日均YLL值分别为1 928.0和202.5;两市气温与YLL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热效应表现急促,当天达到最大值;冷效应出现相对缓慢,滞后5 d达到最大效应,持续时间约2周;低温对人群的总效应大于高温;广州市低温对男性影响大于女性;两市高/低温对≥65岁人群的YLL风险均大于<65岁人群,患呼吸系统疾病人群的YLL风险大于患心血管疾病人群。结论 广州和珠海市高/低温均导致居民的YLL风险增加,其中低温影响更大。老年人及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者为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估算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健康预警的阈值,为发展基于死亡风险的气温健康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县、区作为研究点的死亡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和多变量Meta方法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划分气温预警阈值。结果  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16.0 ℃,日平均相对湿度73.0%,日均死亡人数为8.3例。不同气温带的气温-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总体上呈倒“J”型。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南亚热带冷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9.1~13.8 ℃、0.1~19.3 ℃、8.8~24.3 ℃以及9.9~25.3 ℃,中风险分别为1.8~9.1 ℃、-6.1~0.1 ℃、1.5~8.8 ℃以及4.8~9.9 ℃,高风险分别为<1.8 ℃、<-6.1 ℃、<1.5 ℃以及<4.8 ℃;热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为23.4~24.8 ℃、28.6~29.3 ℃、27.2~29.5 ℃以及28.2~28.6 ℃,中风险分别为24.8~26.1 ℃、29.3~30.1 ℃、29.5~31.0 ℃以及28.6~29.0 ℃,高风险分别为>26.1 ℃、>30.1 ℃、>31.0 ℃以及>29.0 ℃。所有气温带在高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均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而除了暖温带+北亚热带外,其他气温带在低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结论  基于死亡风险可以确定气温预警的阈值并进行预警等级划分,预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伤害死亡模式,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2个市县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2004-2005年调查点户籍人口中的所有伤害死亡病例.使用伤害死亡率描述不同类别伤害的死亡水平,估计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亡、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寿...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利用 2 0 0 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 ,进行ISH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东省 1 5岁及以上居民ISH粗患病率为 8 1 % (标化率为 5 3% ) ,其中男性为 7 6 % (标化率为 4 7% ) ,女性为 8 4 % (标化率为 5 9% ) ,男女性标化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u =2 97,P <0 0 1 ) ;35岁以前男性ISH患病率高于女性 ,35~ 74岁则女性高于男性 ;ISH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高 ;低收入、高文化程度者、学生、干部的ISH患病率较低 ,ISH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腰围的增加而增高 ;与 1 991年相比 ,ISH标化患病率总体差异无显著性 (u =1 94 ,P >0 0 5 )。结论 ISH以老年人多见 ,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高 ;预防控制ISH要从早期开始并以控制肥胖为主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明确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就医经济风险分布及其相关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云南省大理州作为艾滋病高发区样本地区,按照病人发现顺序随机抽取感染者274人及病人187人,通过登记信息系统及回顾性随访展开调查,采用就医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Relative Risk,RR)描述不同费用负担人群面临的就医经济风险。结果:随着费用负担增加就医经济风险显著上升,最高费用段的RR值(10.37)是最低费用段(0.27)的40倍;补偿后各费用段的RR值均有所下降。随着费用负担增加报销比例逐步下降,费用占人均收入20%以下的人群,由于其费用相对较低,报销对RR值消减的贡献非常明显(54.36%);而医疗费用占人均收入2倍以上的人群,从补偿前10.37到补偿后的9.31,仍超过平均水平(RR=1)。结论:当地医疗保障制度对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费用风险起到一定作用,但降低水平并不均匀。费用负担较低的人群,因其家庭收入原本就远低于贫困线水平,其风险降低程度仍然不足;高负担人群,可能由于触及封顶线的原因,其降低程度也不足。  相似文献   
117.
<正>癌症已成为广东省居民死因的首位,每死亡4例,即有1例死于癌症,很多人谈"癌"色变,认为癌症无法预防,得了癌症就是得了绝症,面对癌症束手无策。癌症的发生固然有遗传、基因等内因作祟,但90%以上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40%的癌症病例与饮食习惯、食物构成、食物加工、烹饪方法等因素有关。有大约30%的癌症与生活习惯,特别是吸烟、喝酒有关。另外还有一些和个体的体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了解广东省翁源县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方案,对2004m2005年翁源县主要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率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2004--2005年翁源县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为141.9/10万,标化率为138.3/10万,死亡数居全死因的第2位;男女标化率分别为183.5/10万和98.0/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x2=26.163,P=0.000),肝癌、胃癌和肺癌的男性标化率也显著性高于女性;且无论在男性和女性还是总体,胃癌的标化率均显著高于广东省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x。=3375.0,P=0.000),75岁~组的死亡率最高。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对期望寿命影响前3位的是肝癌、胃癌和肺癌。结论翁源县的恶性肿瘤、肝癌、胃癌和肺癌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且胃癌显著高于广东省农村地区。因此,恶性肿瘤仍是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胃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在该地区死亡率较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供需双方对体系功能定位的认知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管理者、组织方及提供方、服务需方老人4类调查对象进行意向调查。结果 :服务供方对服务内容总体认可率为86.8%,对非老年护理服务对象的选择率却也达到了81.7%;服务需方中,5.4%的社区老人主观反映需要入住老年护理机构,而其中8.9%的病人住院仅限于生活护理服务需求。结论 :无论是老年护理服务的供方还是需方,对老年护理体系服务内容和对象的认知都是有一定程度误区,建议相关部门明确体系功能定位,合理有效利用护理资源。  相似文献   
120.
目的了解2012年广州市户籍居民的平均寿命及主要死因的去死因寿命。方法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和荔湾区户籍人口信息和死亡监测资料分别从2个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按照蒋庆琅建立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共分析越秀区和荔湾区户籍人口1882888人,其中男性941876人(占50.02%),女性941012人(占49.98%)。共发生死亡13460例,其中男性7616例(占56.6%),女性5844例(占43.4%)。总人群死因顺位前8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03.94/10万)、心血管疾病(165.49/10万)、呼吸系统疾病(147.22/10万)、脑血管疾病(89.54/10万)、损伤和中毒(22.99/10万)、消化道疾病(21.88/10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20.29/10万)以及感染性疾病(8.13/10万)。总人群的平均寿命为81.80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9.24、84.49岁。男性中主要去死因寿命损失顺位为恶性肿瘤(3.82岁)、呼吸系统疾病(2.58岁)、心血管疾病(2.42岁)、脑血管疾病(1.17岁)、损伤和中毒(O.46岁)、消化道疾病(0.32岁)、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0.25岁)以及感染性疾病(0.22岁)。女性中的主要去死因寿命损失顺位为心血管疾病(2.97岁)、恶性肿瘤(2.63岁)、呼吸系统疾病(2.05岁)、脑血管疾病(1.28岁)、损伤和中毒(0.40岁)、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0.33岁)、消化道疾病(0.30岁)和感染性疾病(O.08岁)。结论广州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呈增加趋势,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居民寿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