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1.
目的探讨CD三维矫形系统在矫正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方法、意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处理。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CD系统矫治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27例,其中单纯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12例,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后凸15例。27例中,合并蝴蝶椎等复杂分节不良畸形6例,合并单侧肾脏缺如1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24°~45°,平均32°;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0°~21°,平均15.5°,旋转畸形为Ⅰ~Ⅲ度。年龄1岁10个月至5岁8个月。手术均采用后路融合,固定点为需切除的病变椎上下椎体,若遇上下椎体有畸形不宜植钉,则适当上或下移一椎体。先固定凹侧,楔形切除半椎体附件及椎体,凸侧加压,钉棒系统固定。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经1~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冠状面畸形为5°~15°,平均11.5°,平均矫正率为64.1%;矢状面胸椎后凸0°~10°,平均6°,旋转畸形矫正。1例出现断钉1枚,但元症状及矫正丢失。无一例术后出现截瘫,无断棒及钉拔出等并发症。1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现象,经对症处理后3~7 d内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15例术后出现10°以上代偿性侧弯,支具矫正后逐渐重新建立躯干平衡。结论后入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外观改善明显,脊柱侧后凸程度明显减轻,但要彻底切除半椎体上下生长板,减少凸侧生长点,防止复发;同时切除对侧附件,达到楔形截骨的效果,才能使矫形无张力,不易出现"拔钉"现象。  相似文献   
52.
解答: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下端内外两髁之上2cm以内区域的骨折,由于其解剖特点决定了该处容易发生骨折,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而屈曲型较少见。肱骨髁上骨折多行闭合复位,内或外固定。肱骨髁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Perthes病患儿骨龄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118例单侧Perthes病患儿,测这天疾病不同时期的骨龄变化,并将其与骨骺受累程度及骺板是否受累做相关分析。结果 在疾病坏死期 所有患儿的骨龄均显著延迟,以后随着病变的修复,新骨的形成,内龄生长进入高峰期,并逐渐接近实际年龄。在疾病进入畸形期,即治愈后,骨龄已完全赶上实际年龄,而且骨龄延迟程度与骨骺受累程度及骺板是否受累相关。结论 骨  相似文献   
54.
本文报告经皮穿刺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药物治疗单纯性骨囊肿。作者详细描述了治疗方法,X线图像的演变发展及治疗结果,这组病列,随访时间最长13年,最短1年。2/3病例平均随访期均超过5年。29例中除3例改行手术治疗外,其余病例该疗法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小儿特发性寰枢椎半脱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评价X线平片、CT、MRI等检查在诊疗及康复过程的意义。方法:1991年2月~2000年3月问本院收治的286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病儿,仅作x线平片检查者212例,另74例因为各种原因还作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儿均给予颈托牵引治疗,其中16例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治疗。结果:平均住院12d,大部分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牵引1周巩固疗效。随访2~3年,11例有1~2次反复发生,及早牵引自愈。结论:分析发现195例患儿在颈托牵引治疗前后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好转关系密切,因而对该病病因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客观新线索。及早治疗见效快,颈托牵引治疗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颈椎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成像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原因使其在康复评价中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6.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矫形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3岁以下病儿应尽量采取手法复位,若不成功或不稳定,则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其中年龄在3岁以下有34例手法复位失败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本文就此34例手法复位失败的原因和手术治疗情况加以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7.
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儿童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及降低其并发症。方法 在 2 1例儿童股骨颈骨折病例中 ,对无移位者采用髋人字石膏固定 ,对移位者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多枚克氏针内固定 ,对手法复位失败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空心螺丝钉内固定 ,对伤后 36小时入院者均行髋关节减压。结果 本组 17例经 1~ 13年的随访 ,其中 ,骨折无移位者无明显并发症 ;骨折有移位者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例 ,髋内翻 2例 ,股骨颈缩短大粗隆明显上移 2例。行关节穿刺减压后再行固定治疗的 5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儿童股骨颈骨折较少见 ,但并发症发生率高 ,采用早期关节穿刺减压 ,及时准确复位 ,坚强的内外固定 ,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9-2011年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23例,术后外固定3周后早期功能锻炼,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骨折愈合23例,肘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劣0例,优良率100%。结论: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能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效果。可吸收材料在体内随着时间推移自行分解对人体无害,不影响影像学检查,无需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术后可行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效果肯定,不影响关节功能及骨骺发育。  相似文献   
59.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为加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保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全国开展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早的医院之一,主要从医德、沟通能力、查房技能、医学文书书写、外科基本技能等几个方面采取综合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小儿外科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0.
可延长髓内钉是一种具有伸缩性的新型髓内钉系统,它的优点在于可随儿童长骨生长而自行延长,故适用于复杂的儿童四肢长骨畸形的矫形或者骨折内固定等。当临床应用可延长髓内钉时,应合理掌握其适应症,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文章总结了可延长髓内钉技术的发展史及适应症,重点对相关并发症及技术要点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