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8例接受盆腔外照射的初治宫颈癌患者(RP组10例,对照组8例)的临床资料.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粪便细菌16S rRNA ...  相似文献   
122.
颅内原发肿瘤中以胶质瘤最多,约为57.8%.初诊时1/3为低度恶性胶质瘤.手术是低度恶性胶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回顾性研究及近期的前瞻性随机研究都证实预后与手术的完整切除程度相关.长期以来,对于手术后是否行放疗,放疗的剂量,放疗靶区的界定,以及化疗在低度颅内恶性胶质瘤治疗中的地位等几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就以上几个问题,复习了相关文献,对当前的临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3.
肿瘤经放射治疗或者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后,局部复发经常出现,但局部再程放疗仅适用于少数病人,因其会引起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对大体积的肿瘤进行再程放疗时。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复发的椎体转移瘤、头颈部肿瘤、盆腔肿瘤进行再程放疗,不仅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并减轻症状,同时还能够减少正常组织不良反应。SBRT在临床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将SBRT作为控制局部症状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环氧化酶-2受体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放射增敏效应及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C20作为后续实验浓度.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或不联合X射线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计算其存活分数,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结果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G20分别为(5.15 ±0.14)和(40.32±1.26) μmol/L.照射+联合用药组的Dq、D0及SF2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照射+塞来昔布组及照射+厄洛替尼组(t=6.62,P<0.05);照射+联合用药组、照射+厄洛替尼组和照射+塞来昔布组的SER为2.217、1.503和1.299.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与射线联合作用后,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药物作用前后及药物增敏照射后Akt在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塞来昔布和厄洛替尼均能抑制pAkt的表达,照射能够略提高pAkt蛋白的表达,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塞来昔布或厄洛替尼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减低,两药联用并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最低(t=4.89,P<0.05).结论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各自均有放射增敏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放射增敏效应.其机制涉及到使细胞周期中对射线不敏感的S期细胞减少到最低,并进一步增强了射线诱导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5.
新辅助治疗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的术前标准治疗, 但患者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近年来,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免疫治疗方面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在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基础上联合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增加手术完全切除率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食管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放化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6.
常规放疗模式沿用多年,肿瘤治愈率难以得到大的突破.放疗总剂量与肿瘤预后直接相关,按照放射生物学推断的肿瘤治疗剂量明显高于目前常规放疗模式的放射总剂量.生物有效剂量与局控率和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其提高依赖于单次剂量的提高.短疗程高分次剂量的放射治疗模式主要通过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实现.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单次放射剂量提高至4~8Gy,但是治疗精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射波刀在固定方式、实时位置验证、影像引导及动态追踪病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单次放射剂量能够提高至15~30Gy,成为短疗程单次高剂量放疗模式的最佳执行者,治疗效果更好.射波刀高分次剂量短疗程放疗模式本身在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27.
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前1年天津肿瘤医院资料完整、射波刀治疗的脑转移病例40例,其中原发灶为肺癌27例、乳腺癌4例、消化道肿瘤4例、肾癌1例、原发灶不明4例.脑转移病灶共计68个,最大直径0.4~7.5 cm,平均1.9cm.在脑转移发现时,35例患者原发病经手术或化疗达到部分缓解或者稳定状态.射波刀治疗以计划靶体积几何中心为射野等中心及剂量归一点,通过数百个方向的射线束照射,使得80%等剂量面必须包括95%以上计划靶体积.采用低分割照射5~25Gy/次,1~5次,总剂量18~36Gy.结果 失访2例,随访率为95%.射波刀治疗后1周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0%(36例),3个月后复查颅脑强化CT或MRI后的病灶治疗有效(CR+PR+SD)率为94%(64/68).3个月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78%(53/68)、68%(27例).在原病灶范围以外出现新发病灶14例(35%);新发病灶与年龄、是否行全脑放疗、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射波刀单次治疗剂量、治疗次数和总治疗剂量等因素无关.结论 单纯射波刀作为脑转移首程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8.
重症低钾血症首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诊治疗重症低钾血症的首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急诊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间重症低钾血症患1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8例患中136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重症低钾血症是门急诊常见的危重疾病,原因不明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开始应早,多途径补钾。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评价立体定位射波手术平台治疗肝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初期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1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射波刀治疗,共治疗肝脏病灶23个,同期治疗肝外病灶2个.肝脏病灶治疗均采用呼吸同步追踪技术,CT定位前1周植入金标到肿瘤内或肿瘤旁2 cm内.总剂量为39-52Gy,分割3-8次,处方剂量线范围为75.0%~81.0%.治疗后随访3-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按1995年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和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标准进行放射反应评级.结果 1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变化(NC)3例,有效率为82.4%,临床获益率为100%.患者对治疗耐受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在随访期内,4例发生肝内转移,2例发生肺转移,1例发生骨转移,2例多发转移.至随访截止日期,有12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2.8个月.结论 采用射波刀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评价不同放疗分割方式与广泛期SCLC患者LC与OS相关性,以明确不同分割方式与预后关系。方法 2010—2015年间初治的110例广泛期SCLC患者接受放化疗,根据放疗剂量分为大分割组31例(30~45 Gy分10~15次)与常规分割组79例(54~60 Gy分27~30次)。90.9%患者临床分期为Ⅳ期。21例患者伴有脑转移。39例行PCI。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组间分类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全组2年样本量为85例,全组OS、PFS、LC率分别为27.7%、17.5%、38.9%。大分割组与常规分割组的2年OS分别为35%与26%(P=0.886), 2年PFS分别为18%与16%(P=0.560), 2年LC率分别为67%和36%(P=0.159)。PCI与否的2年OS分别为44%和18%(P=0.044)。全组共84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中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41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32例。结论 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疗效相似,但照射时间明显缩短,大分割放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