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对78例股骨、胫骨骨折的患者,采用矩形髓内钉固定。第1组36例,在钉尾部未行螺丝钉固定;第2组42例,在钉尾部用附加螺丝钉将其固定于股骨或胫骨上。第1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7.4周,其中有6例退钉。第2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4.2周,2例退钉。结果表明用附加螺丝钉固定其钉尾部,可以有效防止矩形钉退钉这一常见的并发症,并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II型胶原mRNA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对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以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BALB/c小鼠110只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5只,设立rhBMP-2/bFGF为实验组,rhBMP-2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2组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I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②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③实验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早于对照组,在术后7,14,21d,实验组ALP分别为(63.85±6.87),(27.12±4.23),(8.93±1.49)IU/g;对照组ALP分别为(27.26±4.13),(70.65±5.92),(39.46±4.72)IU/g(t=12.40,20.85,17.52,P<0.01)。结论:bFGF增强了rhBMP-2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不稳定型骨折,应用双头螺纹加压空心钉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年龄65岁以下的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有完整随访资料者32例。采用双头螺纹空心钉(QWIX 7.5 mm)内固定治疗。骨折按Garden分型:GardenⅢ型27例、GardenⅣ型5例;右侧19例,左侧13例。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股骨颈长度、颈干角、股骨头形态、内固定退钉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25±21.33)min,失血量50~90 ml,平均(65.51±15.36)ml,住院时间5~13 d,平均住院日(7.35±1.25)d。完整资料3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1.36±4.81)个月。其中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发生率3.12%(1/32);3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9.37%(3/32)。无内固定退钉、无明显股骨颈短缩者。术后1年股骨颈的水平缩短(5.80±2.51)mm、垂直缩短(7.53±2.14)mm与术后2年股骨颈的水平缩短(5.22±2.83)mm、垂直缩短(7.35±2.9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389;t=-1.502,P=0.780)。髋关节Harris术后评分66~92分,平均(85.92±3.65)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达84.37%(27/32)。[结论]双头螺纹加压空心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固定牢靠,避免退钉及股骨颈短缩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对开放性骨折术后骨不连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00—10/2003—0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开放性骨折术后四肢长骨骨缺损患13例,7例术后无菌性骨缺损,6例术后出现感染性骨缺损。对无菌性骨缺损行断端清理,感染性骨缺损行彻底清创,均用外固定,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植入治疗。有软组织缺损的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术。观察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每月拍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及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例患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1年7个月。①术后带架平均开始负重时问3,6个月。②骨折塑形后拆架时间4个月~1年6个月,平均10.4个月。③骨愈合时间8例单纯横断或斜型骨折2~7个月,5例粉碎骨折4~10个月:④13例均未再出现感染。结论: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能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并有抗感染作用,患对最终结局满意,可作为开放性骨折术后骨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口腔数码摄影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需要行前牙修复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68例采用常规3D-Master比色板比色作为常规组,68例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术前对修复基牙及邻牙采用数码拍照,将数码图象同时发送给技师作为拍照组,对136例患者分别行全瓷修复及烤瓷修复,术后2周由同一医生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前牙美学修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满意度均超过80%,但拍照组修复体颜色、切端半透明性及个性特征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形态及表面结构满意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数码口腔摄影应用于前牙美学修复术比色中,可提高修复体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成骨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去势,5个月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一组为体外冲击波(ESW)能流密度0.28 mJ/mm~2处理组(B组),另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0.47 mJ/mm~2处理组(C组),脉冲次数均为2000次,在实验组兔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于处理后4、8周时分二批每组处死5只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显微CT(micro-CT)测量分析.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不同能流密度冲击波处理后4周时B组和C组在骨组织体积比(BV/TV)、骨小梁数目(Tb.N)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B组和C组分别在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BV/TV、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等指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和BMC分别较B组增高16.8%和10.6%,尽管C组在其他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 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局部治疗后,不同时间,其成骨作用不同,较高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在治疗后8周时,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密度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对一种新型无需传统锁钉的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价. 方法将6对新鲜人股骨尸体标本分为两组,均制备股骨中段横行骨折模型,分别用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和国产传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并使断端间保留1.5 cm的裂隙.分别对其进行轴向压缩载荷、水平扭转及三点弯曲等生物力学测试,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的抗短缩刚度、抗旋转刚度及抗弯曲刚度均略小于传统交锁髓内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效果相当,具有较强抗压、抗弯、抗旋性能,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对比研究抗感染活性骨(ARBX)与自体骨治疗四肢长骨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通过病例回顾研究,比较ARBX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结果 两组随访95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6个月.ARBX植骨29例,其中26例完全愈合,3例未愈合,骨性愈合率为89.7%;自体髂骨植骨66例,其中60例完全愈合,6例未愈合,骨性愈合率为90.9%.结论 ARBX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四肢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相当;ARBX具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优手术方式。方法 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6例,其中接受AFHR 55例(AFHR组)、PFNA 71例(PFNA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于术后3个月及1年,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H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简要生活质量评分(SF-12)、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整体生活质量。结果 与PFNA组比较,AFHR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负重早,并发症少(P均<0.05);术后1年,两组HHS、ADL、SF-12比较,P均>0.05。与PFNA组比较,手术及麻醉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P均<0.05)。结论 与PFNA比较,AFHR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短期内具有更多优势,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生活质量高、不良反应少;PFNA与AFHR的长期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