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取除原内固定、重新内固定或外固定,并应用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植入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20例,全部为无菌性骨不连。断端应用ARBX植骨20例,混合自体髂骨移植9例。结果20例随访1年2个月~4年2个月,平均2年8个月。20例应用ARBX植骨治疗的骨不连中,18例完全愈合,1例延迟愈合,1例未愈合。无1例骨感染发生。结论重新内固定或外固定,避免了原手术方式存在的引起骨不连的内在因素;A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正交通事故伤、工业伤中高能量损伤所致严重四肢创伤比例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下肢创伤最为常见,复合创伤多发,严重者常伴有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肌肉的损伤,治疗过程中继发软组织坏死、感染及大段骨缺损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均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1])。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后程三维适行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协同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 )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组 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先用常规放疗 ,剂量达 4 0 GY,后用三维适行放疗行肿瘤加量 ,4 - 6野 ,3GY/次 /日 ,5次 /周 ,共 8- 10次 ,总量达 6 4 - 70 GY。化疗以顺铂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在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 0 GY时各行一周期化疗 ,放疗结束后再行两周期化疗。结果 近期疗效完全缓解 12例 ,部分缓解 4 4例 ,稳定 10例 ,进展 6例 ,总缓解率 77.8%。中位生存期为 2 0 .6月 ,1、2年生存率及 1、2年局控率分别是 72 .2 %、4 1.6 %及 77.8%、5 5 .5 %。主要的放、化疗毒付反应为 1- 2级急性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急性胃肠反应 ,晚期反应主要是少量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 后程适行放疗协同化疗 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及晚期放、化疗毒付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研制新型CPC并与BMP复合成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通过X线片、扫描电镜、骨密度测量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CPC/BMP复合物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而单纯的CPC新骨形成速度的材料降解速度都明显低于CPC/BMP。结论CPC/BMP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ixator and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RBX)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bone defect, tibial bone nonunion and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with limb shortening. Methods : Twenty patients ( 13 males and 7 females)with tibial bone defect, tibial bone nonunion or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with limb shortening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Two kinds of external fixators were used: a half 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used in 13 patients and a combined external fixator in 7 patients.Foot-drop was correc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external fixation in 4 patients. The shortened length of the tibia was in the range of 2-9 cm, with an average of 4.8 cm. For bone grafting, RBX was used in 12 patients, autogenous ilium was used in 3 patients and autogenous fibula was implanted as a bone plug into the medullary canal in 1 case,and no bone graft was used in 4 patients. Results: All the 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8 months to 7 years, averaging 51 months. Satisfactory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extremities was obtained. All the shortened extremities were lengthened to the expected length. For all the lengthening area and the fracture sites,bone union was obtained at the last.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of 12 patients treated with RBX was 4.8 months. Conclusions: Both the half 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and the combined external fixator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trauma, simple operation, elastic fixation without stress shielding and non-limitation from local soft tissue conditions, and there is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ffected extremi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bone defects, tibial bone nonunion and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ombined with limb shortening.RBX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does not cause immunological rejections. It can also be safely used in treatment of bone nonunion and has reliable effect to promote bone heal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应用去势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假手术 肌注生理盐水组、去势 肌注生理盐水组和去势 肌注地塞米松组,每组8只动物.后两组动物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前和术后2、3月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及术后3月应用micro-CT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去势加肌注地塞米松肌肉注射组兔术后3月时股骨远端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的一些指标与假手术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去势 肌注地塞米松组和去势组兔骨小梁稀疏、断裂、排列紊乱,但前者更为明显.结论 去势 肌注地塞米松法建立新西兰兔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造模时间较单纯去势法更短,3个月即可.  相似文献   
17.
李继庆  王臻  郭征  郭峰  袁志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26-3227,i001
目的:采用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选择手术适应证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保留效果。方法:9例患者,良性骨巨细胞瘤6例,恶性3例。均采用骨瘤段切除,双关节半限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8例,旋转限制型人工交链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随访1.5~4.7年,1例死于肺部转移,8例无瘤存活。8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假体无松动。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巨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锻炼膝关节的功能。减少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术后复发及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对78例股骨、胫骨骨折的患者,采用矩形髓内钉固定。第1组36例,在钉尾部未行螺丝钉固定;第2组42例,在钉尾部用附加螺丝钉将其固定于股骨或胫骨上。第1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7.4周,其中有6例退钉。第2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4.2周,2例退钉。结果表明用附加螺丝钉固定其钉尾部,可以有效防止矩形钉退钉这一常见的并发症,并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II型胶原mRNA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对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以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BALB/c小鼠110只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5只,设立rhBMP-2/bFGF为实验组,rhBMP-2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2组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I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②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③实验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早于对照组,在术后7,14,21d,实验组ALP分别为(63.85±6.87),(27.12±4.23),(8.93±1.49)IU/g;对照组ALP分别为(27.26±4.13),(70.65±5.92),(39.46±4.72)IU/g(t=12.40,20.85,17.52,P<0.01)。结论:bFGF增强了rhBMP-2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