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78例,至研究结束共脱落患者10例,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36例)和运动治疗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双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双下肢肌力、耐力训练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多因素分级、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运动心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多因素分级系统评定、股四头肌峰力矩、心肺功能、SGR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例(FEV1/FVC)均有所改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除体重指数(BMI)外,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MRC、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运动治疗组BMI、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治疗后BMI、6MWD与运动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峰力矩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且运动治疗组峰力矩[(83.07±1.83)Nm]大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78.88±2.06)Nm](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治疗后VO2max、Wmax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运动治疗组治疗后VO2max、Wmax、力竭时间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除疾病影响因素外,总分、症状、活动能力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治疗组总分、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因素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下肢运动训练均可作为COPD患者肺康复的基础,但下肢运动训练仍是COPD患者肺康复的首选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小鼠C5脊髓损伤后神经回路可塑性及前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C75/BL小鼠21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训练组,每组7只。模型组和训练组对C5脊髓进行左背侧及背外侧束钳夹损伤,假手术组仅剔除椎板。术后4周,训练组接受左侧前肢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4周。术前,术后3 d、2周、4周、6周和8周行水平楼梯和圆筒攀爬探索测试。术后6周,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轴突。术后8周,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左前肢的神经传导情况;免疫荧光双标BDA/神经元核特异蛋白(NeuN),观察病灶上段灰质前角内轴突出芽及与神经元的结构关系;免疫荧光双标NeuN/突触素I(Synapsin I),观察病灶处灰质前角内突触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 术后8周,模型组P1、N1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P < 0.05),训练组短于模型组( P < 0.05)。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训练组左前肢错误率升高,使用率下降(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6周和8周,训练组左前肢错误率降低( P < 0.05),术后8周,训练组左前肢使用率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训练组病灶上段灰质前角内轴突出芽增加,出芽轴突多与神经元共区域,Synapsin I表达增加( P < 0.05)。 结论 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局部神经回路可塑性变化,改善前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3.
1858年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在颈椎局部解剖的研究中发现,在C3~C7颈椎椎体上面的侧缘存在向上突起即钩突,它与相应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而形成一个关节[1-2],后被称为Luschka关节或钩椎关节[3].钩椎关节作为颈椎稳定的重要结构,它的周围有着重要的解剖毗邻,故与颈椎病的发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钩椎关节病变引起的颈椎病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钩椎关节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
95.
低频超声治疗下腰部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低频低强度超声对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15例下腰部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分为试验组63例,为超声加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52例,为电脑中频与超声空白治疗(不开机,余同试验组)。超声频率22kHz,强度1W/cm^2,使用移动法,1次/日,每次10min。电脑中频:耐受量,每次20min,1次/日。VAS(visual analogue scale)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疗效判定:治疗前、治疗7次后VAS值进行自身比较,VAS下降〉80%为显效,VAS下降20%~80%为有效,VAS下降〈20%为无效,VAS增加为恶化。X^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4.1%,对照组总有效率61.5%。两组比较,P〈0.01(X^2=7.05),差异非常显著。治疗中与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22kHz、1W/cm^2低频超声治疗增加了临床镇痛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胶原酶溶盘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7.
背景: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受移植部位微环境、各种生长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实验拟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老年性痴呆鼠行为学恢复及海马线粒体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 2006-09/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实验室完成。 材料:神经干细胞来源于新生1 d龄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的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移植,每组10只。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制备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神经干细胞组双侧海马区注射神经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双侧海马区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组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持续侧脑室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行Y迷宫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中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联合移植组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 并高于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 < 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干细胞组学习记忆能力虽有明显恢复,但与联合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P < 0.05)。 结论: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能能稳定海马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能改善老年性痴呆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8.
肿瘤声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尽管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如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的作用无可置疑 ,但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尤其是化疗和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细胞也不加选择性地造成了严重的损伤。因此 ,寻找选择性好、副作用小的防治恶性肿瘤的新方法 ,仍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声动力学疗法是近年来继光动力学疗法之后兴起的肿瘤治疗新方法 ,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就肿瘤声动力学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做一简述和探讨。一、肿瘤的声动力学疗法研究现状光动力学疗法 (photod…  相似文献   
99.
最近,老张感到一阵阵头部疼痛,并有昏眩感,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为此,老张到过多家医院, 经过照片、CT、核磁共振等检查,才发现是颈椎病引起的问题。医生对症开了很多镇痛、扩张血管、活血化淤、调节神经的药物,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后经人介绍,来到康复医学科,理疗十余次后,什么药物都没有用,头痛症状却彻底消失了,对此老张连叹神奇。其实,颈椎病是现代都市人的常见疾病,多发于中年人。随着电脑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如果处理不当,颈椎病便会持续或经常发作,产生包括头痛在内的诸多症状。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并辅助必要的理疗措施,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0.
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 88例 ,男 66例 ,女 2 2例 ,年龄 18~ 65岁 ,病史 2d至 10年。中央型突出 2 0例 ,右或左侧后型突出 68例 ,牵距 60~ 65mm ,倾角 2 0°~ 2 5° ,转角 2 0°~ 2 5° ,每次快牵持续 3s~1min ,上述参数由微机控制 ,两次牵引间隔 4~ 7d。结果 病史小于 1月 ,有效率 96% ,病史大于 1月 ,有效率 85 % ,差异非常显著(P <0 .0 0 1)。中央型有效率 62 % ,侧后型有效率 87%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中央型及侧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较好 ,建议及早进行该项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