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调控功能,并阐明了其微妙的平衡。中性粒细胞通过微环境相关的方式发挥促肿瘤或抗肿瘤的作用,其是否促进或限制肿瘤的生长、发展及转移取决于中性粒细胞表面上大量的细胞因子受体,从而对各种信号作出反应。本文对不同角色的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做一综述,探讨治疗恶性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潜在的治疗靶点,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限制其促肿瘤特性,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2.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3种消化道重建术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Lahey法、Lawrence法及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对患者营养状态及消化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其中以Lahey法重建消化道者83例,以Lawrence法重建消化道者63例,以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Ⅱ式者32例,重点比较术后6个月时患者营养状态及消化道症状.结果 术后6个月时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Ⅱ式组及Lawrence组体重下降程度显著低于Lahey组,P<0.001;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变化,改良Ⅱ式组及Lawrence组分别升高,而Lahey组降低,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P<0.05及P<0.005.术后6个月时消化道症状,进食次数3~5次者改良Ⅱ式组低于Lahey组而Lawrence组高于Lahey组,P<0.05;大于5次者改良Ⅱ式组高于Lahey组,P<0.05;而Lawrence组低于Lahey组,P>0.05.呕吐者改良Ⅱ式组4例(7.1%)和Lawrence组6例(13%)显著低于Lahey组14例(46.7%),P<0.05;心窝部烧灼感者Lawrence组4例(8.7%)、改良Ⅱ式组6例(10.7%)低于Lahey组10例(33.3%)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Ⅱ式及Lawrence法消化道重建术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较为理想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使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3.
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4.
胃淋巴流向途径的解剖研究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有效清除胃癌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充分了解胃淋巴壁侧流向十分重要。作者对31具尸体进行解剖,以普鲁士蓝染色胃淋巴系统方法,对胃脏侧最终淋巴结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联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流向进行观察研究。发现胃淋巴主要以三个径路从脏侧淋巴系统向壁侧回流,即腹腔动脉干淋巴结径路、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径路和左膈下动脉旁淋巴结径路,其中以腹腔动脉干径路为主要径路。回流至壁侧的淋巴区域,主要为腹腔动脉干上缘至肾静脉下缘之间的腹主动脉外侧、前侧及腹主动脉腔静脉间隙和肾静脉下缘至肠膜下动脉上缘之间的腹主动脉前侧及腹主动脉腔静脉间。此结果可为胃癌根治术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56.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尤其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该部位肿瘤在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国内及国际学者对该部位肿瘤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故目前亦无一致认同的治疗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该区域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寻找更加合理、可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7.
标准的胃癌根治术主要包括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个部分。胃切除范围已形成定式(T2以上局限性的肿瘤需3 cm,浸润型需5 cm以上,如切缘距离低于以上要求,需对肿瘤边缘全层进行快速病理检查;T1期肿瘤在内镜活检明确边缘后,可考虑缩小范围的手术)。近些年,关于胃周淋巴结清扫的问题,东西方观点也已逐渐统一,达成了以D2淋巴结清扫为基础的共识[1-2]。然而,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目前已达上百种,却至今没有大家公认的方法。远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争议不大,但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各国学者们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占的比例最大,变化最繁杂。笔者经过梳理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是围绕下面3个思路进行演进。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胃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56例有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24例腹膜转移灶的手术标本中GST-π的蛋白表达情况,以40例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作对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6/20)、72.5%(29/40)、89.3%(50/56)、66.7%(16/24)。GST-π在非腹膜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腹膜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在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低于其在相应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蛋白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脏器侵犯、Borrmann分型、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程度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统计结果显示腹膜转移胃癌患者GST-π的高表达与否与其生存期有关(P<0.05)。结论 GST-π蛋白表达与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表达情况对腹膜转移胃癌患者的化疗药物选择及提示预后有一定的意义,GST-π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腹膜转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全胃切除联合脾胰体尾切除合理适应证与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273例行全胃切除的胃癌根治术病人,比较全胃联合脾胰体尾切除组(切脾组)和单纯全胃切除(保脾组)之间在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Borrmann分型、癌灶距脾门距离、分化类型以及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切脾组病人5年生存率为31.8%,保脾组为35.4%,两组在5年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χ2=0.205,P>0.05),在生存曲线上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保脾组明显优于切脾组(χ2=10.853,P<0.01)。切脾组和保脾组间4、10、11组淋巴结转移情况、肿块大小、分化程度、生长方式、Borrmann分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第10、11组淋巴结有转移的12例病人中有11例第4组淋巴结转移。结论: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时,肿块较大、分化较差、呈浸润性生长并4、10和11组淋巴结有转移应考虑联合脾胰体尾切除,但全胃联合脾胰体尾切除不一定延长胃癌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索在术中准确确定足够的胃壁切除范围,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以肿瘤边缘为中心向两侧逐渐取材(胃窦部肿瘤取上边缘,胃底贲门部肿瘤取下边缘,胃体部肿瘤取离体标本中较远一侧)、石蜡包埋、染色,判断肿瘤侵犯距离。结果 黏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5例,3 cm≤黏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5例,0≤黏膜层浸润距离<3 cm的118例,总计黏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128例,黏膜层浸润距离<0 cm(即镜下所见浸润距离小于肉眼所见浸润距离)的218例。浆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6例,3 cm≤浆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19例,0≤浆膜层浸润距离<3 cm的226例,总计浆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251例,浆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95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黏膜在镜下浸润距离是否大于肉眼所见距离与性别、年龄、最大直径、厚度、间质量和TNM分期相关。黏膜浸润距离与性别、垂直直径、肿瘤厚度、间质量和TNM分期相关。浆膜浸润距离与垂直直径、最大直径、肿瘤厚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间质量、浸润方式和TNM分期相关。结论 99%的患者肿瘤侵犯距离在5 cm以内,所以手术保证5 cm的手术切缘是必要的。肿瘤浸润距离与肿瘤的垂直直径、肿瘤厚度、间质量、浸润方式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