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 探讨B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50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和稳定期各2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Blys的表达,与25例健康献血人员作比较.并分析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Blys的表达与病情活动、其他实验指标及自身抗体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表达Blys的百分率上调(P<0.001),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Blys的表达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和P<0.05);其中,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比较,活动期患者Blys的表达更高(P<0.05).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Blys的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702,P<0.001),与免疫球蛋白IgG、IgM呈正相关(r=0.695,P<0.001和r=0.356,P<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r=-0.42,P<0.001和r=-0.31,P<0.05).dsDNA抗体( )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Blys的表达较dsDNA抗体(-)组高(P<0.05).Clq抗体( )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Blys的表达也较C1q抗体(-)组高(P<0.05).结论 Blys在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率升高.Blys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活动,并与自身抗体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探讨Thl7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活动期RA患者33例(其中合并骨侵蚀19例)、稳定期RA患者27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Thl7细胞,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DAS28评分)和骨侵蚀的关系。结果60例RA患者外周血Thl7细胞表达率为(1.60±0.51)%,健康对照组为(0.8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P〈0.01)。其中,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rr}117细胞的表达率为(1.94±0.38)%,显著高于稳定期RA患者[(1.19±0.27)%]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85和14.60,P均〈0.01),而稳定期RA患者外周血Thl7细胞的表达率亦高于健康对照组(t=5.88,P〈0.01)。在活动期RA患者中,19例存在骨侵蚀的患者外周血Thl7细胞的表达率显著高于14例无骨侵蚀的患者[(2.09±0.39)%与(1.74±0.29)%,t=2.83,P〈0.01]。RA患者外周血n17细胞的表达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RA患者外周血有高水平的Thl7细胞表达,并与疾病活动性和骨破坏相关。,rhl7细胞可能在RA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Th17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活动期RA患者33例(其中合并骨侵蚀19例)、稳定期RA患者27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式细胞术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Th17细胞,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性(DAS28评分)和骨侵蚀的关系.结果 60例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率为(1.60±0.51)%,健康对照组为(0.8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P<0.01).其中,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率为(1.94±0.38)%,显著高于稳定期RA患者[(1.19±0.27)%]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85和14.60,P均<0.01),而稳定期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率亦高于健康对照组(=5.88,P<0.01).在活动期RA患者中,19例存在骨侵蚀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率显著高于14例无骨侵蚀的患者[(2.09±0.39)%与(1.74±0.29)%,t=2.83,P<0.01].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 RA患者外周血有高水平的Th17细胞表达,并与疾病活动性和骨破坏相关.Th17细胞可能在RA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患者 ,男 ,5 4岁。因乏力 1年余 ,腹胀、牙龈出血 5 0d于2 0 0 1年 11月 6日入院。入院前 40d首诊于外院 ,当时脾大平脐 ,血常规 :WBC 12 5× 10 9 L ,Hb 96g L ,BPC 12 0 0× 10 9 L ,骨髓形态学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加速期 ,1周后始服羟基脲 ,2~ 3g d ,共 2周 ,复查血常规 :WBC 6 .9×10 9 L ,Hb 77g L ,BPC 493× 10 9 L ,脾回缩至肋缘下 3cm ,因胃肠道反应停服羟基脲 ,入院前 5dWBC 5 0× 10 9 L ,予阿糖胞苷 (Ara C) 10 0mg d共 5d后转入我院。病程中伴口渴、盗汗 ,无发热… 相似文献
97.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探讨免T管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 175例试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结果。结果 175例中成功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 16 9例 ,因结石嵌顿探查 (取石 )失败 6例 ,其中 2例中转开腹 ,另 4例行术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并取石 ,1例EST失败后中转开腹。 16 9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后 10 4例不放置T管 ,平均住院时间 2 7d ,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 6 8例 ,平均手术时间 135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d ;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 36例 ,平均手术时间 14 0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2d。 16 9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中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 6 5例 ,平均手术时间 15 0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4d ,T管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 38d ,1例于术后拔T管后出现腹痛 ,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残留结石 1例 ,术后经EST取净结石。术后无死亡病例 ,术后未发生出血或胆漏 ,4例术后 (无症状 )出现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 ,随访时间 1~ 10 3个月 ,平均 13个月 ,无胆管狭窄。结论在有选择的病例中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后可以不放置T管引流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避免放置T管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抗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RA组63例,非RA组67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相关实验指标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CCP抗体、APF、AFA、抗RA33抗体、RF在RA诊断中的敏感度为87.3%、55.6%、38.1%、27.0%、69.8%;特异度为91.0%、92.5%、94.0%、91.0%、79.1%;联合检测五个指标,出现其中一种抗体阳性者63例(100%),两种阳性者54例(85.7%),三种阳性者34例(54.0%),四种阳性者18例(28.6%),五种检测均阳性者6例(9.5%)。在非RA中,无四种以上抗体检测阳性者。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DAS28评分、RF滴度,骨侵蚀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多种血清学指标,有助于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抗CCP抗体与RA的骨侵蚀和病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淋巴细胞上bcl-2抗原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外周血淋巴细胞上bcl-2抗原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 ,采用微量全血直接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对 60例活动期SLE、3 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及 3 0例正常人外周血CD3 + ,CD4+ ,CD8+ 淋巴细胞亚群上bcl-2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8+ 淋巴细胞亚群上bcl-2抗原的表达较RA组和正常人降低 (P <0 0 0 1) ,bcl-2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负相关 (r =-0 73 2 ,P <0 0 0 1) ;SLE患者中有 3 6例抗dsDNA抗体阳性 ,抗dsDNA抗体 ( +)患者组T淋巴细胞上bcl -2抗原的表达较抗dsDNA抗体 ( -)组更低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bcl -2抗原表达降低 ,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异常 ,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 ,是SLE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