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原发性肝癌曾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肝移植的先驱Starzl和Calne最初施行的10例手术中,8例为肝脏恶性病变.但在肝移植用于肝癌治疗的最初实践中,结果令人失望,根据当时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的数据,其5年生存率低于30%~40%.因而许多学者对肝移植治疗肝癌的价值产生怀疑,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对其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导致肝癌被视为肝移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92.
肝移植后胆道铸型4例全蛋白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肝移植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胆道铸型形成机制尚未彻底被阐明,因此胆道铸型中是否存在一些和其形成有关或对铸型形成有预警作用的蛋白质还不清楚.目的:了解肝移植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患者胆道铸型中全蛋白质表达情况,总结其规律.方法:武警总医院肝移植研究所实施肝移植患者4例,于移植后3个月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检查治疗时取出胆道铸型,将4种不同颜色质地的胆道铸型深低温保存,经过蛋白质提取、酶切,最后经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仪鉴定并经MASCOT数据库查询,得出每份标本的全蛋白质名称.比较4份标本的差异,找出共同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及查询4份标本分别包含82、44、56及65种蛋白质,经比对分析,重叠4份标本的共同蛋白质13种,除此外,重叠3份标本的蛋白质7种、重叠2份标本的蛋白质5种.重叠4份标本共同蛋白质中已命名蛋白质8种,未命名蛋白质5种,命名蛋白质包括:α-纤维蛋白原前体、β-纤维蛋白原前体、纤维蛋白原γ链、载脂蛋白A链、人组织蛋白酶G、钙结合蛋白A9和乳铁蛋白等.证实胆道铸型中确实存在蛋白质,4例胆道铸型的共同蛋白质揭示了胆道铸型的形成与胆道上皮受损后的胆道渗出性炎症(纤维蛋白渗出)有关:一些蛋白质有可能作为预警胆道铸型综合征的出现、判定胆道上皮受损后胆道炎症程度及胆道铸型综合征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肝移植围术期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原位肝移植89例患者的化验检查、用药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排除二次肝移植手术患者、死亡患者、术中输血>50 U患者,根据围术期是否应用rHuEPO,分为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入院后根据围术期贫血情况皮下注射 rHuEPO 10000 U/次,1 次/d或1次/2 d;对照组入院后未用rHuEP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输血量的对比情况。结果 ①EPO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3 d(T1)、术后7 d(T2)、术后15 d(T3)及术后1个月(T4)与术前基础值(T0)比较,Hb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 T1、T2、T3、T4与T0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T0时点H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3、T4时点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PO组患者经治疗后,T1、T2、T3、T4与T0比较,R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C T1、T2、T3、T4与T0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T4时点RBC低于EPO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PO组患者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RET)T3、T4时点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EPO组T3、T4时点与T0比较,RE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RET 在 T1、T2、T3、T4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EPO组T3、T4时点RE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贫血患者在围术期皮下注射rHuEPO,术后1个月患者的贫血改善好于对照组,提示rHuEPO对肝移植贫血的重症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4.
肝移植手术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失血输血多及术中再灌注损伤等原因,患者术后易发生急性肺损伤(ALI),严重者可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威胁肝移植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5.
1978年以来,我们共收治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12例,均经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6~56岁,平均38.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9例,恶心呕吐4例,消瘦、乏力、黑便8例,发热纳差5 例,腹部包块3例。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癌10例,恶性淋巴瘤2例。胃镜检查均发现病灶,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5例。行胃次全切除7例,全胃切除3例,剖腹探查2例。术后均予放疗和化疗。 讨论:原发于胃的恶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估左侧半旋转体位腹腔镜下肝脏Ⅶ段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脏良性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20例肝脏Ⅶ段良性病灶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采用左侧半旋转体位,接受了腹腔镜下以Ⅶ段为主肝部分切除手术。结果手术无中转开腹和二次手术,没有输库血(3例病人因血管瘤较大,术中收集了自体血回输)。病人术后无胆漏及出血,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6 d。结论位于肝脏Ⅶ段的良性病灶,即使大于5 cm,靠近右肝静脉,也能通过左侧半旋转体位充分显露病灶,结合戳卡的布局调整,降低手术难度,保证腹腔镜下安全的切除以肝脏Ⅶ段为主的良性病灶,使对开腹手术有顾虑的病人从微创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97.
肝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抢救肝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8.
超声造影在移植肝脏局灶性低回声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脏局灶性低回声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肝脏出现局灶性低回声病灶患者,用西门子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3个时相的造影剂灌注模式,并用自动跟踪对比量化技术(Axius ACQ)对病灶及周围肝组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0例出现局灶性低回声病灶的患者中,超声造影明确诊断梗死灶5例(低回声病灶为无增强,ACQ分析无造影剂灌注),非均质脂肪肝3例(低回声病灶在动脉相、门脉相呈高增强,ACQ分析该区域为正常肝组织,周围肝组织为血流灌注不良区域),肝癌复发2例(其特征为动脉相快速均匀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快速消退).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较好评估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分布情况,有助于移植肝脏梗死灶、非均质性脂肪肝及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
戊乙奎醚对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戊乙奎醚对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肝移植术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20~64岁,体重46~83 kg,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戊乙奎醚0.1 mr,/kg组(Ⅰ组)和戊乙奎醚0.2 mg/kg组(Ⅱ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于无肝期30 min开始,Ⅰ组和Ⅱ组分别静脉输注戊乙奎醚0.1、0.2 mg/kg,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无肝期30min(T0)、再灌注1、2、3、24 h(T1~4)时取上腔静脉血3 ml,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及IL-1浓度,于T3时取新肝组织,测定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及其活性;光镜下观察新肝病理学结果 .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T1、Ⅱ组T1~3时血清TNF-α浓度降低,Ⅰ组和Ⅱ组T1,3时血清IL-1浓度降低,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下调、活性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1,2时血清TNF-α浓度降低,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Ⅰ组和Ⅱ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较C组减轻.结论 戊乙奎醚可通过抑制肝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及其活性,降低肝移植术患者新肝期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CS)的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肝移植术后BC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转归.患者通过纤维胆道镜检查,按照胆道上皮损伤程度分出不同类型.全部病例随访12个月,统计各组非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时间、部位及程度.结果 103例BCS患者中,武警总医院发生59例,该院总BCS发生率为9.1%.BCS多数有黄疸、尿色深、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及发热等临床症状;部分无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可表现为谷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等.胆道造影可表现为胆道树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按照胆道树的形态及充盈缺损的范围,将造影结果归纳为4种类型.纤维胆道镜检查可见固体物质充填于胆道,部分患者伴有胆道上皮坏死.根据胆道镜检查按胆道上皮坏死范围将BCS由轻到重分为6种类型:Ⅰ型14例,Ⅱ型18例,Ⅲ型27例,Ⅳ型23例,Ⅴ型13例,Ⅵ型18例.从Ⅰ型至Ⅳ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及胆道狭窄概率逐渐增加,取出BC后需支撑时间逐渐延长,胆道造影见充盈缺损范围逐渐扩大.BCS总病死率13.6%,再次移植病死率44.0%.总治愈率54.0%、总好转率71.0%、总狭窄发生率29.0%.结论 (1)根据胆道镜检查BCS的病理类型主要有6种,临床症状主要有黄疸、发热等,胆道造影主要有4种表现.(2)临床症状及胆道造影表现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