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3~5个脑转移瘤的优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肺低剂量-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男性39例,女性7例. IIIa期6例,IIIb期18例,IV期22例.鳞癌22例,腺癌24例.初治37例、术后复发9例.单纯放疗8例,放化综合治疗38例.放疗剂量60Gy~79Gy,中位值70Gy.60Gy~69Gy 10例,≥70Gy 36例.剂量-体积(Vx)通过计划系统DVH图计算获得.肺损伤的评估根据CTC3.0标准评价.化疗方案采用紫杉类+铂类一线方案.结果:(1)V5为37.4%~80%,中位值62.0%;V10为27%~66%,中位值43.1%;V20为17%~39%,中位值29.8%;V30为9%~30%,中位21.1%.(2)急性肺损伤:Ⅰ级12例(27%),Ⅱ级18例(40%),Ⅲ级4例(9%),无Ⅳ级急性损伤.晚期肺损伤:Ⅰ级29例(71%),Ⅱ级5例(12%),无Ⅲ级及以上级晚期损伤.(3)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V5、V10还与大于Ⅰ级的急性肺炎有显著相关性.(4)V5、V10与大于Ⅰ级的晚期肺损伤有显著相关性.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5)在Vx的分层分析中,V5、V10、V20、V30分别大于62%、43%、30%、22%时,大于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增高.V20、V30分别大于30%、22%时,发生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的几率有统计学差异.(6)性别、年龄、病理、临床分期、处方剂量、GTV体积、PTV体积与各级放射性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低剂量-体积参数V5、V10与V20、V30一样,均是Ⅱ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有效的预测因素,V5、V10可能在预测轻度放射性肺损伤中有着独立的优势.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肺癌前、后程三维适形计划中正常肺剂最体积直方图变化及其与两程计划合成结果比较,探讨正常肺剂量体积直方图变化规律及放疗中靶区修改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1例接受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设定首程(P1)、后程(P2)三维适形计划的处方剂量均为70 Gy,V20≤35%.将P.按常规分割照射40 Gy后,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后设计P2,加速超分割照射30 Gy.将P1靶区、射野和剂量(MU)等物理参数导入P2CT定位图像中,与之合成得到70 Gy合成计划(Pc);计算首程和后程总肺体积、靶体积(GTV、PTV),计算首程、后程和合成计划中MLD、V5、V10、V20、V30.分析3种计划中各项指标变化规律,并单因素相关分析MLD和V20.结果 前、后两程计划总肺体积无明显变化(t=0.19,P=0.850),后程GTV、PTV较首程明显缩小(t=2.88,P=0.009;t=4.01,P=0.001).全组P2、P1的正常肺MLD分别为16.5、17.8 Gy(t=2.60,P=0.017)、V30显著降低(t=2.19,P=0.041);但V5、V10、V20相似.Pc较P1的肺MLD、V5、V10、V20、V30均相似.Pc较P2的肺MLD、V5、V10、V20、V30均明显增加.分层分析PTV缩小的14例患者P2、P1的V30、MLD显著降低(t=3.00,P=0.010;t=2.38,P=0.033),其中7例后程按首程射野数和相似入射角设计计划时V10、V30显著减小(t=2.76,P=0.033;t=3.60,P:0.011);Pc与P1比较各项指标相似,与P2比较明显增高.7例相差1~2射野和不同入射角的P1、P2和Pc之间各项指标相似.PTV不变或增大的7例P1和P2间各项指标也相似.PTV增大或缩小显著影响MLD和V20(r=-0.62,P=0.03;r=0.48,P=0.029).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在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过程中肿瘤明显缩小时,修改靶区及计划可降低正常肺高剂量体积,如按相同射野方向时可能缩小正常肺低剂量体积.后程计划设计物理参数应与首程相似,融合计划评估全程计划正常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4.
目的:回顾分析伴恶性胸腔积液(MPE)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放疗相关因素对生存影响。方法:2007—2019年间经病理学证实、初治的伴MPE的NSCLC共256例,其中117例纳入分析。按放疗剂量<63 Gy与≥63 Gy分为2个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卡钳值=0.1)。 Ka...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NSCLC脑转移初治患者30例,分析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与重新设计全脑加后程三维适形(WBRT+3DCRT)和立体定向(WBRT+SRT)放疗计划相比,通过癌旁正常脑组织剂量体积特点分析IMRT的优势。结果:30例患者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16.7%(5/30)和33.3%(10/30)。治疗后全组IMRT后简短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25.67±2.73,较治疗前的22.90±4.94提高,P<0.001;治疗后3~5个转移灶者为24.77±3.24,较治疗前的19.23±4.64提高,P=0.001。全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为79.00±14.82,较治疗前的68.67±19.60提高,P<0.001;治疗后3~5个转移灶者为72.31±15.63,较治疗前的55.77±19.13提高,P=0.001。急性Ⅱ级损伤发生率为10%(3/30),晚期Ⅱ级毒副作用1例,Ⅳ级毒副作用1例。IMRT使瘤旁V35(147.56±80.77)、V40(50.86±32.33)和V45(22.32±15.40)明显较3DCRT和SRT减少,尤以3~5个病灶者显著,V35为214.56±58.09,V40为79.29±22.76,V45为34.17±12.64,P值均<0.05。结论:IMRT治疗NSCLC脑转移有效,毒副作用可耐受,转移病灶3~5个的患者选择IMRT可能更优。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过程中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的情况。方法2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NSCLC的患者接受IMRT,分别于放疗前、放疗20Gy、30Gy、40Gv、50.5Gy、61Gy时予以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检查,在各次cT扫描上勾画原发肿瘤(GTV)和纵隔转移淋巴结(GTvnd),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放疗剂量的增加,GTv和GTvnd的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选择放疗40Gv时肿瘤体积与放疗前肿瘤体积进行比较,GTV(t=5.019,P=0.ooo)和GTvnd(t=5.267,P=0.000)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中位值为分界点,GTV≥101.45em3GTV〈101.45cm3、GTVndI〉50.35cm^3和GTVnd〈50.35cm,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与放疗前肿瘤体积缩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9,P=0.000;t=6.491,P=0.000;t=5.449,P=0.000;t=7.919,P=-0.000)。大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结论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大体积肿瘤比小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PMRT)3种照射技术靶区和患侧肺剂量分布的特点,评价其对降低患侧肺受量的作用。方法 对28例Ⅱ、Ⅲ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分别进行胸壁区2个切线适形野(半野)加锁骨上区调强放疗(3D-CRT+IMRT)、胸壁区加锁骨上区一体调强放疗(IMRT),以及胸壁区2个切线适形野(半野)加锁骨上区电子线单野放疗技术(3D-CRT+E)的计划设计,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靶区剂量以及患侧肺V5V10V20V45受照射体积,处方剂量为50.4 Gy(1.8 Gy × 28次)。结果 靶区适形指数(CI)3D-CRT+IMRT组(0.61±0.03)和IMRT组(0.62±0.0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16, P>0.05),这两组CI均优于 3DCRT+E组[(0.44±0.02), q=20.50、 22.66,P<0.01];不均匀指数(HI) 3D-CRT+IMRT组 (1.17±0.02)和IMRT组(1.15±0.0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66, P>0.05),这两组HI均优于 3DCRT+E 组[(1.24±0.04), q=3.91、5.58, P<0.01];患侧肺V5V10,3D-CRT+E组(48.70%±3.24%, 38.56%±3.70%)、3D-CRT+IMRT组(49.12%±3.03%,38.38%±3.56%)明显少于IMRT组[(77.18%±8.01%, 53.07%±6.85%),q=20.35、20.05、12.10、12.24, P<0.01],3D-CRT+E、3D-CRT+IMRT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30、0.14, P>0.05);患侧肺V20,3D-CRT+IMRT组(26.57%±2.51%)、IMRT组(25.22%±2.77%)优于3D-CRT+E组[(31.79%±3.00%), q=5.27、8.21, P<0.01],3D-CRT+IMRT、IMRT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76, P>0.05);V453种计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 P>0.05)。结论 在PMRT中应用3D-CRT+IMRT照射技术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能有效地降低患侧肺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浇铸方法制作的低熔点铅(LML)挡块的透射率,研究浇铸方法对LML挡块透射率的影响。方法:制作LML挡块32块,其中一次浇铸成型(以下称浇铸方法1)8块,两次浇铸成型24块,所有LML挡块厚度均为8 cm。24块两次浇铸成型的挡块中,第一次浇铸厚度至4 cm、6 cm、7 cm各8块(以下依次称浇铸方法2、3、4)。在挡块固定有机板上粘贴牢固后插入治疗机托架,出束测量并计算挡块透射率。结果:浇铸方法1至4制作的LML挡块透射率分别为(3.044±0.014)%、(2.908±0.017)%、(2.899±0.020)%和(2.886±0.021)%。一次浇铸成型的LML挡块和两次浇铸成型的LML挡块相比较,其透射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次浇铸成型的LML挡块的透射率相互比较,随第一次浇铸的厚度的增加虽有降低的趋势,但除了浇铸方法2、4之间略有差异外(P0.05),其余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采用哪种浇铸方法,只要达到LML全挡要求的厚度,制作出的LML挡块均能满足临床二维或三维适形治疗的基本要求,但浇铸LML挡块最优方法是分两次浇铸。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化疗同期胸部三维放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放疗剂量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2003—2010年共入组201例,可评价182例。化疗以铂类为基础二药联合方案,中位周期数为4周期。胸内病灶中位计划靶体积剂量为63 Gy。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201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满<1、1~2、≥3年者分别为201、170、134例。182例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17%、10%和10.5个月;放疗剂量<45.0 Gy或45.0~62.1 Gy以及≥63.0 Gy的分别为20%、14%、0%和7.1个月或27%、10%、3%和9.6个月以及59%、22%、16%和14.9个月(χ2=27.88,P=0.000);2~3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63 Gy以及<63 Gy的分别为43%、19%、0%和11个月以及20%、11%、5%和8个月(χ2=2.99,P=0.084);4~5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63 Gy以及<63 Gy的分别为66%、23%、19%和16.0个月以及29%、12%、0%和8.8个月(χ2=15.87,P=0.000);而2~3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63 Gy和4~5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63 Gy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P=0.165)。多因素分析显示4~5个周期化疗同期放疗≥63 Gy (β=0.243,P=0.019)、治疗后卡氏评分变化(β=1.268,P=0.000)对生存有影响。结论 Ⅳ期NSCLC的4~5个周期化疗同期胸内病灶三维放疗剂量≥63 Gy时可能显著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索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收治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为同步放化疗加化疗组。盆腔放疗DT:45 Gy/25次 ,5周,直肠肿块同步加量至50 Gy/25次,5周,放疗每周第1~5天同步5-FU持续滴注,随后行4周期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结束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手术),术后4周再行4周期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对照组40例,为同步放化疗组。盆腔同步放化疗方案同试验组,治疗结束后6~8周行TME手术,术后4周行8周期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降期率、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及观察各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分别为20.0%、5.0%(χ2=4.114,P<0.05);降期率分别为77.4%、55.6%(P>0.05);R0切除率分别为77.5%和65.0%(P>0.05)。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6%及11.5%(P>0.05),3年总生存率、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2.5%和65.5%(P>0.05)、25.0%和37.5%(P>0.05)。两组完成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切除术及围手术期全身化疗患者共57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为26例。接受8周期全身化疗完成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7.1%及61.5%(χ2=4.985,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1~4级急性反应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伤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较标准术前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近期疗效(pCR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尚需长时间随访观察及扩大病例数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