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2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随着CT的广泛应用 ,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但本病发展具有隐匿性 ,临床上容易忽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自 1 994年 8月至今 ,共收治 2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2 2~ 67岁 ,平均41岁 ,5 0岁以上 1 6例。 2 5例中车祸伤 1 2例 ,摔伤 5例 ,砸伤 4例 ,坠落伤 4例。伤后有原发昏迷史 1 0例。入院时GCS评分 ,1 3~ 1 5分 8例 ,9~ 1 2分 1 1例 ,≤ 8分6例。 2 5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 ,表现脑挫裂伤 1 6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正常 4例。头颅CT复查所见 ,脑内血肿… 相似文献
45.
经颅多普勒监测重型颅脑外伤后椎-基底动脉痉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8例重型脑外伤(GCS3-8分)和26例轻中型脑外伤(GCS9-15分)患者在伤后2周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研究其与颅内压(ICP)、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预后(GOS)等的关系。结果:重型脑外伤组V-BA的受伤当天血流速度即明显加快(P<0.05),伤后第3天到达峰值,12天以后恢复正常;而轻、中型脑外伤组仅在伤后第2天有血流速度加快。重型脑外伤组60.7%的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痉挛(V-BAVS)(流速≥60cm/s),轻、中型脑外伤组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V-BAVS组患者预后不良率(GOS≤3)为61.9%,而无V-BAVS组患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颅内压与颅内血管流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V-BAVS的比例很高,V-BAVS与脑外伤预后不良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6.
岩骨位于中后颅窝底及中上斜坡交界处,其周围是肿瘤好发部位,肿瘤常侵犯并包绕岩尖、海绵窦、破裂孔、斜坡、内耳孔、小脑幕孔、Ⅲ-Ⅶ对脑神经。由于肿瘤位置深在,岩骨解剖复杂,其内部和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该部位的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至本世纪60年代,随着颅底手术人路的开展,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岩骨周围 相似文献
47.
48.
创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急救处理杨玉立耿晓增陆文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南京210029)关键词创伤;脾破裂;诊断;休克;外科手术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创伤后脾破裂145例,手术治疗122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手术... 相似文献
49.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50.
荧光定量PCR检测脑胶质瘤中miR-125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胶质瘤,为临床提供可能的诊断和治疗靶基因已十分必要。本实验拟建立检测荧光定量PCR的方法,了解脑胶质瘤中miR-125b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从18例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组织和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提取总的microRNA,然后通过反转录的方法得到c-DNA,再用带荧光探针的miR-125b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测出其CT值,通过2-△△CT的相对定量的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的CT值进行标准化,从而比较miR-125b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脑组织相对表达量为1.0732±0.1225,胶质瘤II、III、IV分别为0.7914±0.06 752、0.53 92±0.08180、0.2497±0.05065,并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miR-125b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下调,且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成负相关,为研究miR-125b表达水平下调的机制、表达水平和肿瘤预后的关系,为利用miR-125b对胶质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