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7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SD大鼠血浆中LMV-12(HE003)(以下简称LMV-12)及其活性代谢产物M4的方法,并开展完整的生物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法 采用蛋白沉淀提取血浆中LMV-12及M4,用HPLC-MS/MS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采用ACQUITY HPLC?CSH ...  相似文献   
62.
目的:考察食蟹猴重复给予溶瘤病毒药物HSV-1/hPD-1后的体内毒性,探索安全剂量范围,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参考信息。方法:30只食蟹猴随机分成3组,包括溶媒对照组和低、高剂量(1.0×108、4.0×108 pfu)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肌肉注射给药,每周给药2次,连续给药6周,恢复期8周。试验期间,每天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和摄食量,每次给药后1~2天观察注射部位症状,每周称量体重。分别在检疫期、首次给药后、给药期结束、恢复期结束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安全药理(体温、血压、心电图)测定、临床病理(血液学、血凝、血清生化、尿生化)检查、免疫学(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原性)测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脏器称重。结果:给药后,动物未见异常症状、注射部位刺激性、体重和摄食量改变,未见安全药理和临床病理指标有意义的变化。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第41天,低剂量会引起动物CD3+CD4+T细胞比例升高,高剂量未见明显变化。第13至97天,低、高剂量均能引起动物产生抗载体结合抗体、抗抗体,以及个别动物检出hPD-1表达...  相似文献   
63.
巴戟天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南药”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巴戟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糖类、蒽醌类、环烯醚萜类及氨基酸类等,具有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记忆、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其中寡糖类成分表现出良好的抗抑郁活性,这一研究对发展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向。在我国,以巴戟天寡糖为主要成分的巴戟天寡糖胶囊已获批上市,成为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五类抗抑郁症新药。为了更好地推进巴戟天寡糖的研究,本文全面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巴戟天寡糖的相关文献,对其研发历程、抗抑郁作用机制、提取工艺、检测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地总结和归纳,旨在为后续以巴戟天寡糖为主要成分的抗抑郁药物研究以及从中药和天然产物中发现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采用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建立微核细胞组学,比较其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并研究雷公藤甲素(TPL)和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成纤维肺细胞(CHL)和犬肾小管上皮细胞系(MDCK)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MC)与CHL、L02、MDCK、Bhas42细胞作用6 h后给予细胞松弛素B(CytoB)继续培养约1.5个细胞倍增时间。收获细胞、制片、染色及镜检。计算每个剂量胞质分裂增殖指数(CBPI)、复制指数(RI)、坏死(Nec)及凋亡(Apop)细胞的千分率、双核细胞中微核(MN)、核芽(NBUD)和核质桥(NPB)出现的千分率。然后进行方法的验证,采用CHL细胞经不同浓度(1、10和100 μg/mL)DG预处理24 h后观察DG对上述细胞毒性和微核细胞组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微核细胞组学对遗传毒性靶器官评估的效果,MDCK细胞经DG(10 μg/mL)预处理24 h后采用不同浓度(1和5 μg/mL)TPL染毒1 h,观察其对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MMC诱发的不同细胞系细胞毒性(CBPI、RI、Apop与Nec)均随MMC浓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各组细胞的MN、NBUD和NP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相关性升高,但不同细胞系对MMC诱发的生物标志物峰值出现的敏感度不同。在验证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DG(10和100 μg/mL)对MMC(0.2 μg/mL)诱发的MN、NBUD和NPB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均<0.05)。TPL可诱发MDCK细胞NBUD和MN显著上升(P<0.05),且DG预处理可有效拮抗该效应(P<0.05)。结论: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实验法可同时对多项遗传毒性指标进行评价。DG对CHL及MDCK细胞产生的染色体断裂有保护作用,在临床配伍中可发挥抗细胞DNA损伤的功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价2种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 modified T, CAR-T)细胞在荷瘤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药效,为相关产品的体内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B-NDG小鼠构建经萤火虫荧光素酶标记的Raji细胞(Raji-Luc细胞)移植瘤模型,单次给予细胞A和细胞B(相对于细胞A,细胞B在表达CAR结构的基础上还表达IL-6沉默片段,可干扰IL-6的表达),持续观察至给药后84 d。考察小鼠存活率、临床症状、体重变化、体内Raji-Luc细胞荧光强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 细胞A和细胞B均可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并一定程度上减缓由Raji-Luc细胞导致的体重降低,有效缓解Raji-Luc细胞负荷导致的临床表现,显著降低体内Raji-luc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降低Raji-Luc细胞造模动物各组织器官淋巴瘤发生率,变化呈剂量相关性。结论CAR-T治疗组动物的死因可能与肿瘤的持续性消耗及逐渐加重的背景性病变有关。细胞A和细胞B在Raji-Luc细胞荷瘤B-NDG小鼠体内呈现一定药效学作用,两者药效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使用毒理预测软件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评价17种亚硝胺化合物的致突变风险,探讨亚硝胺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风险的关联。方法 使用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对17种亚硝胺化合物的致突变风险进行预测,并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TA1535和TA1537分别在无和有大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开展基于6孔板的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评价其致突变性风险。结果 Derek Nexus基于亚硝基结构,预测16种亚硝胺化合物(不包括NDPh)均具有致突变风险。Sarah Nexus预测所有17种均有致突变性风险,但NMEA、NEIPA和NDIPA的致突变风险较低。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除NMPEA外,其余所有亚硝胺化合物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NMPEA仅能诱导TA1537菌株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经大鼠S9代谢活化后,NDEA、NMOR、NDPA、NPIP和NPYR在TA97、TA100和TA1535 3个菌株中均得到阳性结果,NDMA、NMEA、NEIPA、NDBA、NMPA、NNK、NDELA、NDPh和NMPEA则在TA...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AR-T)细胞产品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的可能性,从而评价其体外致瘤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采用6孔板固态培养法,按不同密度(每孔1 000~5 000个)将CAR-T细胞与软琼脂混合铺板,同时设立Hela细胞为阳性对照,计数克隆形成率。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受试物低(每孔1 000个)、中(每孔2 000个)、高(每孔5 000个)剂量组在培养后14 d内均未见细胞集落产生。阳性对照组14 d时有细胞集落出现。结论 CAR-T细胞体外培养不具有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可初步考察CAR-T细胞的体外致瘤性。  相似文献   
68.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作用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国内外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综述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结果 近 2年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基因、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水平都有新治疗靶点的发现。结论 发现的药物新靶点 ,能够开发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69.
纳米药物因其新颖的理化特性已成为医药研发的热点领域.然而,粒径微小、形状和表面的性质也决定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神经末梢等途径进入神经系统,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风险.目前,国内外对纳米神经毒理学的研究并未跟上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纳米药物神经毒性风险评估尚未形成特异性的指导原则和评价策略.本文详述了纳米药物或纳米颗粒的神经...  相似文献   
70.
目的:采用幼年动物对热炎宁合剂进行毒理学研究,进一步为其儿科用药提供临床前安全性数据。方法:采用10日龄SD大鼠连续36天灌胃给予热炎宁合剂,观察主要毒性靶器官及损害的可逆程度,评估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结果:给药后动物出现棕褐色水样便,与药物的药效作用相关;而深黄色尿液症状可能与受试物本身性状相关。离乳前高剂量组雌、雄动物体重下降,给药初期高剂量组雌、雄动物体重增长幅度减少;给药结束时高剂量组雌、雄动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降低,雄性动物网织红细胞含量及比例升高;给药结束时高剂量组雌性动物血清中甘油三脂含量升高;给药组雌、雄性动物尿比重、尿酮体增加,尿颜色加深,雄性动物尿隐血含量增加、尿白细胞含量增加;以上指标在恢复期结束时均可恢复。此外,未观察到热炎宁合剂对其他指标的影响。给药组动物尿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未观察到相应肾脏组织病理学的明显改变。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热炎宁合剂对幼龄动物不产生明显毒性作用的剂量为65.1 g/kg(相当于生药量)。这些结果为临床儿科剂量及毒副反应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