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肿瘤学   5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们于1981年秋应用国产恒河猴作分离培养甲型肝炎病毒的尝试.标本来源于黑龙江省甲型肝炎病孩的粪便,经免疫电镜和血清学鉴定证实为 HAV’经口服和静脉感染猴3只,并设空白对照一只;用RIA 检测,每天收集大便标本的结果。试验组中3只猴子(227、148、220)获得阳性结果,其中227和148两只猴子,表现出一个类似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的典型排毒曲线。227号猴排毒的高峰在感染后26天,148号猴排毒高峰在29天及36天.而空白对照所有指标均阴性.  相似文献   
42.
研究肝癌组织内Ⅰ、Ⅲ型胶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肝细胞癌组织作Ⅰ、Ⅲ型胶原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患者5年生存率在癌内Ⅰ、Ⅲ型胶原染色强阳性组中明显高于中等阳性和弱阳性组(P<0.05);在出现癌栓的病例中,Ⅰ、Ⅲ型胶原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组的例数明显少于无癌栓组(P<0.05);并观察到肝癌细胞胞质内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Ⅰ、Ⅲ型胶原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征;癌内胶原主要来自间质细胞,但肝癌细胞有合成胶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3.
HBV阳性肝病者肾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尸检材料中获得30例HBV阳性的肝组织,观察其组织学,并进行HBSAg、HBCAg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HBAg的染色形态,将其分成两类:反映病毒活跃复制的第一类(18例);病毒可能呈整合状态的第二类(12例)。同时检测肾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表达情况,其HBAg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40.0%。其中肾小球阳性者10例,分布主要在系膜区和沿毛细血管袢,也有核内HBCAg表达;肾小管HBAg阳性12例,其中HBSAg阳性11例,形态有膜型、弥漫型、周边型和包涵体样型,HBCAg阳性5例,形态有弥漫型、膜型或伴间质分布及核内表达。肾小管HBAg表达与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4.
用“国际疾病分类”法对36年来≥13岁的3183例尸体解剖的主要病理诊断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检出率为33.6%,在34/36年中均居首位,近年仍有增高趋势。男性肝癌数远高于女性,女性以肺癌为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检出率逐年下降,但近15年内结核病又见上升,且半数以上生前被误诊或漏诊,尤其老年病例。肝脏疾病约占总尸检的1/5,其中肝癌和肝硬化占2/3以上,且仍在随年上升。近10年随着尸检病例平均年龄的增高,老年性疾病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45.
乙型肝炎抗原(HBAg)的发现不仅为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给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发性肝癌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均发现高发区人群血清HBAg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发区的事实,提示着肝癌的发病与乙型肝炎有关。为进一步阐明其间之关系,首先须证实肝癌组织中确有HBAg的存在。  相似文献   
46.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杂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含量随肝病活动程度而增高(P<0.01);(2)组织原位PDGF-BB、bFGF多肽定位及阳性细胞半定量显示,活动性肝病时两者均增高,阳性细胞所在部位与单核巨噬细胞以及胶原生成细胞一致,与Ⅰ、Ⅲ型胶原沉积也有密切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7.
利用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α1(Ⅰ)、α1(Ⅲ)及α1(Ⅳ)3种前胶原mRNA的表达状况进行观察。结果证实α1(Ⅰ)、α1(Ⅲ)及α1(Ⅳ)3种前胶原mRNA的表达均有增加,但三者的变化并不同步。纤维化早期首先是α1(Ⅳ)前胶原mRNA表达增加。随后是α1(Ⅲ)前胶原mRNA,后者在整个肝纤维化过程中呈优势性表达。α1(Ⅰ)前胶原mRNA的增加又滞后于α1(Ⅲ)且上升缓慢,至第20周时才逐渐与α1(Ⅲ)前胶原mRNA含量相近。可能是由于存在反馈性抑制的缘故,使得前胶原基因表达的上调并非呈直线递增而是曲线上升。  相似文献   
48.
49.
慢性丙型肝炎肝组织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为溶  周佩 《上海医学》1999,22(12):740-741
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组织病理学虽有较多报道,但有关超微结构改变的描述并不多[1,2]。我们在1993~1995年对一批临床和病理确诊为CHC的肝组织作了电镜检查,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及肝组织光镜检查:CHC患者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18~64岁,平均36岁。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血清抗HCV(AbbottEIA试剂盒)全部阳性。肝穿刺活检组织按常规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慢性肝炎,其组织学活动性程度分级分别为:G17例,G223例,G311例,G42例…  相似文献   
50.
患者女 ,38岁 ,农民。因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大 1个月 ,于 1999年 6月 17日入院。患者于 4月底突觉腹部剧烈疼痛 ,持续 3~ 4d。 5月中旬起感觉腹胀不适。CT检查 ,发现右下腹大网膜增厚呈“饼状” ,密度不均匀 ,伴大量腹腔积液 ,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体检 :腹软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及 ,腹水征阳性。妇科检查 :子宫右上方扪及 3cm× 3cm包块。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1 2× 10 9 L ,血沉 2 5mm h ,肝肾功能及粪尿常规均正常 ,腹水为渗出液 ,其中未找到肿瘤细胞。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腹腔内黄绿色液体约 6 0 0ml,大网膜上广泛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