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497篇
预防医学   165篇
药学   194篇
  5篇
中国医学   144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命运分子cNumb在原肠期胚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基因和编码蛋白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方法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Numb基因在原肠期鸡胚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生物学软件和在线平台对cNum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cNumb mRNA在鸡胚4期开始表达于原条顶端,随发育过程逐渐扩展至亨氏节、头突和神经管,但表达区域仍相对集中.Numb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具有较高保守性,cNumb编码的蛋白属于胞内蛋白,包含磷酸酪氨酸相互作用结构域和多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可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cNumb基因及其蛋白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Numb在胚胎神经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OS)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直肠癌裸鼠移植瘤HCT-15细胞COX-2、MMP-7、TIMP-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肿瘤的机制。方法:建立直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荷瘤裸鼠随机分为未用药组、ROS组(ROS 25 mg.kg-1.2d-1)、ATRA组(ATRA 11mg.kg-1.2d-1)、ATRA联用ROS组[(ROS 25 mg+ATRA 11 mg).kg-1.2d-1]。灌胃40 d后,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利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移植瘤细胞中COX-2、MMP-7、TIMP-1的表达。结果:1)用药3组瘤体体积与未用药组比较均缩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TRA联用ROS组的荷瘤体积缩小更明显(P〈0.05);ROS组与ATRA组瘤体体积相当(P〉0.05);2)用药3组移植瘤细胞内COX-2、MMP-7、TIMP-1的表达与未用药组比较均降低(P〈0.05),且ROS组与ATRA组移植瘤细胞内COX-2、MMP-7、TIMP-1下降更明显(P〈0.01),ROS组与ATRA组移植瘤细胞内三者的表达相当(P〉0.05)。结论:ROS与ATRA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ROS与ATRA联用可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移植瘤细胞内COX-2、MMP-7、TIMP-1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对大鼠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抽取SD大鼠外周静脉血,分离培养中性粒细胞,制备细胞悬液,72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孑L加入1 ml细胞悬液,共60孔,随机分为2组:LPS组(n=48)加入LPS 1 μg/ml进行培养,对照组(C组,n=12)加入等体积PBS液(不做培养,直接检测).LPS组于培养30 min(T1)、60 min(T2)、90 min(T3)和120 min(T4)时取出培养板,吸取细胞悬液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38MAPK表达,RT-PCR法测定MMP-8 mRNA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各时点p38MAPK与MMP-8 mRNA表达均升高(P<0.05或0.01).p38MAPK表达水平与MMP-8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93 6,P<0.05).结论 LPS可上调大鼠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p38MAPK和MMP-8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在肾盏憩室结石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9月采用PCNL治疗的35例肾盏憩室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9.9±13.0)岁。憩室位于左肾14例,右肾21例;憩室平均最大径(23.4±7.4)mm,结石平均最大径(19.6±7.4)mm。8例患者术前曾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取石。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4.6±29.9)min;术后住院时间(7.2±2.4)d;30例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平均血红蛋白减少(11.5±8.0)g/L。2例(5.7%)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发热,1例患者术后输血,患者未出现血气胸、脓毒症以及肾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症状率100%,出院时清石率为94.3%(32/35)。术后3个月复查,29例(82.9%)患者憩室消失,6例(17.1%)患者憩室减小。结论:PCNL在治疗背侧肾盏憩室结石方面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析和评价人白介素22在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析并评价模型效果。在此基础上将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保护组及模型组;保护组和模型组分别尾静脉注射重组IL-22蛋白和生理盐水6h后,尾静脉注射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6h后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同时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IL-22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的ALT、AST水平,减轻ConA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IL-22对ConA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保护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肿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检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 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期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 7, 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 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 8α-环二氧-6, 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 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8.
目的了解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为耐药结核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面对面调查结核病患者并收集患者的菌株材料。对收集的菌株材料进行菌种鉴定,然后采用绝对浓度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菌株进行抗异烟肼(INH)、利福平(RF)、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的耐药性检测,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结果 617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1.39%(132/617)、11.35%(70/617);初治患者的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与复治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川省结核患者耐药状况有所缓解,但耐药防治仍然不可忽视,需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89.
DN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是导致抑癌基因表达沉默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游离DN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且具有与肿瘤原发灶一致的基因异常改变.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游离DNA中存在多种基因甲基化异常,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预测和复发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循环游离DNA甲基化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在浸润性肝细胞肝癌(HCC)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根治性手术切除的HCC标本123例,通过对肿瘤的个数、包膜是否完整、门静脉有无癌栓、有无肝外转移等标准的划分,将其分为浸润转移组(74)及无浸润组(49).术前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测定两组术后标本癌组织的MT1-MMP蛋白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癌组织MT1-MMP mRNA的表达.结果 浸润组术前血清VEGF:(1 33.89±68.56) μg/L;无浸润组:(100.64±81.3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1-MMP主要定位表达在肝癌细胞的胞膜和间质.在浸润组中,MT1-MMP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浸润组(P<0.05);浸润组MVD:11.24±1.49,无浸润组:8.11±2.51,两者比较浸润组MVD的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 在浸润性肝细胞肝癌中,MT1-MMP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伴随血清VEGF的表达上调、癌组织内新生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增多.MT1-MMP高表达可作为浸润性肝癌的判定指标,并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