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4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内支架治疗1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用金属内支架缓解不能手术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的症状。资料与方法 12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均有反复恶心呕吐症状,且不能手术治疗。在透视监视下,使用介入放射学方法置入13个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结果 12例患者支架置入均成功,随访期间患者均能进食,呕吐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金属内支架置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能手术的胃出口部狭窄和术后吻合口狭窄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栓塞对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肝癌伴MPVTT且有明显APVS行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门静脉支架植入,门静脉支架植入后使用合适栓塞剂对APVS所属的肝动脉分支进行栓塞。分别于门静脉支架植入前、植入后以及APVS栓塞后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植入和APVS栓塞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前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16例患者门静脉为双相血流,10例为离肝血流。16例门静脉双相血流患者14例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向肝血流明显恢复,2例门静脉双相血流和10例离肝血流患者APVS栓塞后门静脉主干向肝血流恢复。支架植入前、后以及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0.1±6.3)cm H2O、(43.5±7.5)cm H2O和(36.9±8.2)cm H2O,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压力较支架植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较门静脉支架植入后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对肝癌伴MPVTT和明显APVS患者,植入门静脉支架能有效复通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APVS栓塞则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血液动力上使门静脉双相或离肝血流恢复为向肝血流。  相似文献   
53.
微导管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3.0F微导管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讨论其操作技术和使用适应证。资料与方法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3.0F SP导管进行化疗栓塞治疗。使用SP导管的原因为:肿瘤肝外侧支供血(n=9);肿瘤供养血管细小需超选择(n=16);腹腔干和肝动脉解剖变异(n=6);肝动脉痉挛(n=1)。结果 32例患者共使用SP导管42次,操作成功39次,失败3次,成功率为92.9%。治疗后AFP下降>50%者27例(84.4%),肿瘤病灶缩小>50%者8例(25%),略有缩小者16例(50%),其余患者肿瘤无明显变化。2例成功进行肿瘤内科性亚肝段切除。全部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特别适用于肿瘤供血动脉严重狭窄、细小,走行迂曲和容易痉挛的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金属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研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门静脉金属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19例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穿肝或穿脾途径置入门静脉金属内支架,记录手术成功率,狭窄开通率,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随访支架通畅期和患者生存期。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4.7%,狭窄开通率77.8%,2例发生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支架中位通畅期4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43.8%(7/16)、25%(4/16)、12.5%(2/16)。结论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无远处广泛转移的患者采用支架置于远端为非肿瘤所在肝叶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5.
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适应证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和各种原因所致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无绝对禁忌证。胃肠道动脉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作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门静脉造影可采用直接门静脉穿刺或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途径。利用DSA造影进行诊断。并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分流降压、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6.
自1974年Molonar和Stocknm[1]报道经皮穿肝胆道减压术以来,该法已成为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的介入性放射学治疗方法。但此方法造成胆汁大量丢失,影响消化功能,且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而且,患者长期携带引流袋,对生活影响较大。80年代末以来,经皮穿肝胆道置放新型可膨胀式金属内支架,已成为治疗胆道狭窄的一项临床新技术*刁。作者应用经皮穿肝胆道置放金属内支架技术,对梗阻性黄疽患者作了治疗。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1994年6月至今,因梗阻性黄疽住我院介入病房作PTCD者37例,对其中可作内外引流的病例动员作胆道内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57.
动静脉瘘是血管外科领域中较为少见的疾病 ,由于它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大 ,可引起心脏负荷过重而使心功能失代偿 ,同时瘘口远端组织因动脉血异常分流而产生缺血症状。以往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我院在国内首次采用腔内人工血管内支撑术治疗髂动静脉瘘。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33岁 ,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伴震颤、左足发凉 6个月入院。 5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摘除术。体检 :脉搏 10 8次 /min ,血压 135 /75mmHg。脐下偏左可触及 4cm× 3cm搏动性肿块伴震颤 ,可闻及连…  相似文献   
58.
透视导引下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疼痛的转移性椎体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椎怵转移性肿瘤常引起顽同性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本研究评价透视导引下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疼痛的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2002年9门-2007年4门.收件我科的惟体转移性肿瘤患苕中选择病例人选标准:①惟体转移性肿瘤引起腰背部疼痛;②CT示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为主排除标准:①转移病灶引起神经系统症状;②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均住透视导引下经椎弓根途径进针。结果:共33例患者接受PVP术.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53岁。共计治疗惟体45个.其中38个行单侧椎弓根注射,7个行蚁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汴射量1.5~6.0ml,中位值3.0ml26个惟体(57.8%)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14个渗漏至椎旁软绀织,8个渗漏人椎旁静脉丛,1个同时渗漏人椎旁软组织和椎旁静脉丛,3个渗漏至椎间隙.术后3d疼痛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14例,轻微缓解(MR)11例,有效率97.0%;术后1个门CR17例,PR14例,MR2例,有效率93.9%,14例患者术后有穿刺部位烽痛.酸胀,给于抗炎、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结论:透视导引下椎体成形术是治疗伴有疼痛的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影响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影响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对策。方法:4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男26例、女15例;年龄33~91岁。胃癌肝门淋巴结转移8例、肝癌21例、胆管癌6例、胰头癌6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球囊导管扩张,置入金属胆道内支架或行PTCD引流。对术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92.68%,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有效率70.73%,术后胆红素下降(105.47±100.96)μmol/L。11例出现并发症,30d内死亡3例。疗效相关因素有:肿瘤类别、肝功能级别、肝硬化情况、白蛋白与球蛋白数值、梗阻部位与性质及并发症。结论:PTCD及PTIBS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显著。注意术前全身状态的改善,提高操作技巧,及时发现和控制胆系感染,减少并发症,加强术后综合治疗,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有望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27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的患者(男:女=2.38:1,平均年龄52.8岁),纳入标准为胆总管上段梗阻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并且术后随访4周。以术后四周血清总胆红素是否下降5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原发疾病、术前Child—Pugh评分、行PTBD术和临床症状出现时间间隔、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及术中胆道造影显示梗阻类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大于50%有18例,小于50%有9例。两组病例在PTBD术距离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及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Child—Pugh评分及术后胆道感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早期引流与多支引流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