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8篇 |
免费 | 294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98篇 |
口腔科学 | 142篇 |
临床医学 | 485篇 |
内科学 | 278篇 |
皮肤病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125篇 |
特种医学 | 153篇 |
外科学 | 407篇 |
综合类 | 1083篇 |
预防医学 | 364篇 |
眼科学 | 149篇 |
药学 | 394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411篇 |
肿瘤学 | 1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92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45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291篇 |
2011年 | 295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199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2.
邢恩增鞠林林陈伟金霖刘涛田野常恒瑞孙家元刘松刘磊李延森朱燕宾张英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4):334-340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单发跖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骨折部位。结果A组4779例,B组1708例,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足部骨折的21.28%(4779/22455),低于B组的26.88%(1708/6354);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48%(4779/192991),高于B组的2.10%(1708/8114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女比分别为1.21:1和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A组患者中位数年龄(43岁)大于B组(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75,P〈0.001)。A组21~30岁(19.02%)、31~40岁(18.62%)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22.66%、21.60%),51—60岁(21.09%)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14.64%);A组患者87.A型(40.18%)、87-C型(5.52%)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44.38%、8.20%),而87-B型(54.30%)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47.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跖骨骨折部位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西部地区均以第5跖骨的发病率最高,跖骨近端骨折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单发跖骨骨折的构成比、男性骨折的构成比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髌骨形态、术后轨迹及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共76例(81膝),男21例(22膝),女55例(59膝);年龄53~77岁,平均(66.19±6.83)岁。于屈膝45°、投射角度30°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上拍摄膝关节髌骨轴位片,使用Wiberg标准评估髌骨分型并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指数、髌股适合角。术中保留髌骨,对髌骨周边骨赘进行清除,保持正常的髌骨解剖形态。术前Wiberg分型Ⅰ型18膝,Ⅱ型49膝,Ⅲ型14膝。比较不同Wiberg髌骨分型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上下楼评分、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两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5.16±6.24)个月。髌骨倾斜角由术前(-10.04±4.74)°减小为术后(-7.54±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髌股指数由术前(1.50±0.54)减小为术后(1.1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前WibergⅠ型髌骨倾斜角(-11.05±5.6)°,Ⅱ型(-8.74±5.6)°,Ⅲ型(-13.2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bergⅠ型髌骨髌股指数(1.53±0.53),Ⅱ型(1.35±0.47),Ⅲ型(1.9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ibergⅡ型的患者术前髌骨倾斜角及髌股指数较其他两型要小。术前不同Wiberg髌骨分型的髌股适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髌骨倾斜角(P=0.117)、髌股指数(P=0.058)、髌股适合角度(P=0.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iberg分型的患者术后HSS评分(P=0.572)、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P=0.657)、KSS功能评分(P=0.066)、髌骨评分(P=0.102)、上下楼评分(P=0.080)、VAS评分(P=0.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通过髌骨成形及外侧支持带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术后髌骨轨迹及临床疗效。Wiberg髌骨形态对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4.
不同肥胖表型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有研究表明肥胖者和代谢紊乱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肥胖者发生代谢紊乱的风险不完全相同,是否中医体质为其内在原因?目前尚不可知。目的 探究不同肥胖表型者中医体质特点。方法 从2012年6月-2014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人群1 814例数据库中,排除年龄<18岁者、分析变量存在缺失值及体质量过轻和超重者,纳入1 267例体质量正常和肥胖样本进行分析。根据代谢正常/异常及体质量正常/肥胖组合形成4种代谢肥胖表型,即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表型(MHNW)、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表型(MUNW)、代谢正常肥胖表型(MHO)、代谢异常肥胖表型(MUO)。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评价中医体质,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及行为习惯因素)计算不同肥胖表型者9种中医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得分。结果 1 267例调查对象中,MHNW 584例(46.1%),MUNW 207例(16.3%),MHO 174例(13.7%),MUO 302例(23.9%)。不同肥胖表型者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UO者平和质得分高于MHNW和MUNW者,阳虚质得分低于MHNW和MUNW者;MHO和MUO者痰湿质得分高于MHNW和MUNW者(P<0.05)。男性不同肥胖表型者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UO者平和质得分高于MHNW和MUNW者,阳虚质得分低于MHNW和MUNW者;MUNW、MHO和MUO者痰湿质得分高于MHNW者(P<0.05)。女性不同肥胖表型者阳虚质、痰湿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UO者阳虚质得分低于MHNW者,MHO者痰湿质得分高于MHNW和MUNW者,MUO者痰湿质得分高于MUNW者(P<0.05)。结论 代谢状况相近的情况下,肥胖者痰湿质、平和质倾向更高,阳虚质倾向更低;体质量相近的情况下,不同代谢状况者未表现出明显的体质差异。但男性和女性情况有所不同,男性肥胖者和代谢异常者均表现为较高的痰湿质倾向;女性仅有肥胖者表现为较高的痰湿质倾向,而代谢异常者未发现较高的痰湿质倾向。 相似文献
35.
37.
基于1990~2020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收录关于“生理学教学改革”的论文1456篇,运用文献计量学齐普夫定律,系统分析我国生理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与前沿趋势。近30年来,我国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总体趋势符合幂函数增加规律,研究热点符合齐普夫定律。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单采自体储血分为单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组患者术中异体RBC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采组患者单采后、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天、术后3天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泌体源性长非编码RNA(LncRNA)ESCCAL-1调控miR-874/整合素β样因子1(ITGBL1)轴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库对CR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应用qRT-PCR检测LncRNA ESCCAL-1、miR-874和ITGBL1在CRC组织和细胞系(SW480、SW620、HCT116和HT29)及癌旁正常组织和NCM460细胞系中的表达;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克隆形成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凋亡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别验证miR-874与ESCCAL-1、ITGBL1间的互作用关系;荧光原位杂交测定LncRNAESCCAL-1的亚细胞定位。使用Exosome提取试剂盒分离血清中的外泌体。结果 ESCCAL-1和ITGBL1在CR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NCM460细胞系,miR-874则相反(P<0.05)。敲减ESCCAL-1能够抑制CRC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细胞凋亡。miR-874和ESCC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