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5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96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60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761篇
内科学   511篇
皮肤病学   123篇
神经病学   113篇
特种医学   2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357篇
综合类   1486篇
预防医学   558篇
眼科学   191篇
药学   723篇
  10篇
中国医学   663篇
肿瘤学   15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0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针对当前肿瘤治疗机制存在不足 ,研究探索新的肿瘤治疗机制。方法 根据《肿瘤失控学说的反向思考》一文所提出的“肿瘤是机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正常需要性调节”的理论 ,系统地阐述肿瘤治疗的新体系。结果 提出了“机体———肿瘤生长信息传递途径———肿瘤”是治疗肿瘤的三个重要环节。降低机体对肿瘤的需要性调节将成为肿瘤治疗首要目标 ,它扭转了过去以肿瘤局部治疗为主的治疗观念。结论 符合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新治疗体系是保护正常细胞 ,降低或减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992.
胶原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鲁元刚  伍津津 《重庆医学》2003,32(5):609-611
1 胶原的分子生物学胶原是脊椎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一组硬蛋白 ,分子量约为 30 0 0 0 0 ,均可在细胞外形成超分子聚集物。胶原在分子水平结构相同 ,由 3条富含甘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的多肽链形成三螺旋结构 ,缺乏半胱氨酸和色氨酸 ,酪氨酸含量也很低 ,但含独特的羟化氨基酸 (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 )。由于原纤维的方向性和成束直径及密度的不同 ,不同组织的胶原存在结构差异 ,并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在结缔组织中 ,胶原除了机械支撑外 ,还是细胞粘附和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 ,胶原被认为是胚胎发育和组织再生中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成纤维细胞(CFs)胶原合成及NO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SHR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消化法培养CFs,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不同浓度(0、0.01、0.10、1.00、10.00μmol/L)卡维地洛干预下CFs培养液中的一氧化氮(NO)含量,用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CFs的胶原合成情况。结果(1)在基础状态下培养72h,SHR空白对照组的NO含量明显低于Wistar大鼠空白对照组(P<0.01);SHR空白对照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明显高于Wistar大鼠空白对照组(P<0.01)。(2)卡维地洛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CFs的NO含量增加。(3)卡维地洛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CFs的3H-脯氨酸掺入率。(4)在不同浓度卡维地洛干预下,SHRCFs的3H-脯氨酸掺入率随NO含量的增高而减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943,P<0.01)。结论卡维地洛能促进CFs的NO合成,直接抑制CFs的胶原合成,进一步逆转高血压大鼠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银连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IgE、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6例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内服银连祛风汤和地氯雷他啶分散片,连续用药8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995.
曾小玲  盛小伍  周晓  戴捷 《肿瘤药学》2021,11(5):524-529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一种由肿瘤放射治疗、职业性或意外事故以及战时核辐射等大剂量射线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损伤,常发生于辐射后数天至数月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放射线直接或间接诱导细胞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坏死相关。现代医学对急性放射性皮炎有效防治尚无统一共识。本文旨在将近年来针对急性放射性皮炎药物和物理防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6.
抗真菌药物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一套集分子设计、化学合成和分子筛选三大系统为一体的抗真菌药创新设计体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药效构象搜寻、3D-QSAR研究,建立了抗真菌药物与受体作用模型,预测设计高活性化合物;另一方面,根据抗真菌药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已知序列,采用同源蛋白模建技术构建其三维结构,再通过药物-靶酶对接研究,确定活性位点,设计与活性位点最佳匹配的活性化合物;然后针对设计的化合物类型,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合成方法,完成化合物的合成;最后以靶酶为模型,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分子筛选方法,用筛选结果指导进一步的设计与合成,直至得到最佳的新化学单体(NCE).将该体系用于抗真菌药物设计,获得了一个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艾迪康唑.  相似文献   
997.
氯胺酮超前镇痛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氯胺酮0.5mg/kg,B组氯胺酮1.5mg/kg,C组0.9%生理盐水5mL,每组1/3剂量在推注雷米芬太尼前给予,余下2/3剂量加入雷米芬太尼混合输注。记录全麻开始前5min(T_1)、给药后1 min(T_2)、给药后30 min(T_3)、术毕停药后5min (T_4)、拔管后1min(T_5)、拔管后20min(T_6)各时间点MAP、HR、SPO_2,以及患者拔管后1、3、6、12h的VAS视觉模拟评分,T_4、T_5、T_6、1h、3h躁动评分(RS)。结果三组各项指标T_(1~6)时MAP、HR、SPO_2 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T_4、T_5、T_6时MAP、HR均高于A、B组(P<0.05)。患者苏醒后各时间点VAS视觉模拟评分、躁动评分(RS)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可能与患者疼痛或痛觉高敏有关。氯胺酮超前镇痛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与所用氯胺酮剂量无关,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伤必止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对健康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性实验,对健康豚鼠进行皮肤过敏实验。结果伤必止对家兔完整及破损皮肤均未引起急性毒性反应和刺激反应,对豚鼠无致敏作用。结论伤必止应用于临床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改进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关键中间体4-[4-(5-氧代-1,5-二氢-[1,2,4]三唑-4-基)苯基]哌嗪-1-羧酸叔丁酯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1-(4-硝基苯基)哌嗪为起始原料,经Boc保护、硝基还原、酰化、肼解、环合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新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无需柱色谱纯化,总收率从39.10%提高至71.94%。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患者285例。治疗组209例予蚓激酶430mg,tid;安慰剂组76例服安慰剂2粒,tid.疗程均为4周。结果:蚓激酶治疗可使血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部分患者(43.1%)D二聚体转为阳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对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也有轻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结论:蚓激酶可作为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