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MPM)诊断,以及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MPM(组1)、14例结核性腹膜炎(组2)及17例腹膜转移癌(组3)的MDCT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发病年龄,病变分布,腹膜、大网膜、肠系膜改变的形态学特点,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及腹腔积液等MDCT表现. 结果 弥漫型MPM组与结核性腹膜炎组在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形态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MPM组与腹膜转移癌在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型MPM MDCT表现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并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或团块状;结合其形态学特点,有无脏器转移、淋巴结肿大和临床资料等可与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3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无畏寒、腰痛、腹痛,腹壁出现软组织肿块。外院肺穿刺活检、腹壁包块切除考虑为幼年黄色肉芽肿,经治疗出院,病情反复.既住史:10年前出现发热,胸部CT见多发结节影(图1),曾诊断为结核,幼年黄色肉芽瘤等,多次在多家医院诊治,疗效欠佳。体格检查:一股状态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初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肺原发灶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EGFR—TKIs(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应用增殖阻遏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进行EGFR突变分析253例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TNM临床分期以及伴有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灶数量、确诊肺癌至诊断脑转移时间(brain metastasis time from diagnosis of lungcancer,BMT)和颅外转移状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应用x。检验分析EGFR突变状态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53例初治NSCLC患者,EGFR基因敏感型突变率42.3%(107/253),其中EGFR基因第19、21外显子突变比例分别为70.1%(75/107)、39.1%(32/107),而EGFR基因20外显子TKIs耐药型突变率0.8%(2/253)。女性、无吸烟史、腺癌的肺原发灶EGFR基因敏感型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有吸烟史、非腺癌患者,分别为70.2%(66/94)VS25.8%(41/61)、60.9%(81/133)VS18.1%(19/105)和50.0%(103/206)vs8.5%(4/4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初治NSCLC患者肺原发灶存在较高(42.3%)EGFR基因敏感型突变,其中女性、腺癌、无吸烟史NSCLC患者EGFR基因敏感突变显著多见。  相似文献   
14.
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和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7例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 (19个 )的CT表现。结果 :淋巴管瘤 6例 ,肠源性囊肿 2例 3个病变 ,单纯性囊肿 3例 ,肠重复畸形囊肿 2例 ,囊性畸胎瘤 3例 ,腹部脓肿 2例。各类型病变的CT表现各具一定的特征。结论 :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主要为良性病变 ,其CT表现与病变局部解剖结构和病理类型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后大段组织工程骨的长期成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股骨制作长1.5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1、3、6、12个月行大体观察、X线和组织学定量观察成骨情况. 结果 术后1、3、6个月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或联合植入两种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时,各组骨再生情况基本一致,但新生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吸收,其外观较正常股骨细,新生骨组织与兔股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 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该实验新生骨组织的吸收可能与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血液病患者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需要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I)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患者反复输入随机的机采血小板后,容易产生多效价的HLA-I和HP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PT).预防免疫性RPT的方法有很多,如去除输入的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输入HLA配合性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每一种方法各有利弊.我院自2007年11月起,对临床输注的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现将40名反复输血患者按输注血液是否滤除白细胞分为2组,观察其血小板输注效果和HLA-I抗体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14例患者中13例行增强扫描,1例为逆行性尿路造影后CT平扫,14例均行MPR/CPR重建,4例同时行MIP重建及VE检查.结果:CT增强轴位扫描及MPR/CPR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IP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引起的输尿管管腔不规则狭窄或截断改变;VE检查则能够从管腔内观察肿瘤的形态.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病变,使病变定位、定性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及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对45名成年健康志愿者采集头部MR三维T1WI及SWI,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23~37岁)、B组(年龄42~58岁)、C组(年龄61~79岁)共3组,每组15名,测量及比较双侧新纹状体区(包括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分析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左侧及右侧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侧与右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尾状核校正体积小于右侧(t=-2.24,P=0.03),左侧与右侧壳核校正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尾状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84、0.83,P均<0.01);左、右侧壳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77、0.61,P均<0.01)。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双侧新纹状体区校正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随年龄增长,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增多、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通过手术切开复位、AO双钢板法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方法采集2003~2006年我院采用双钢板内外侧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病例25例,其中按AO的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11例,总结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5例均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标准评估,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 AO双钢板法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4个艾滋病防治重点县(4县)抗病毒治疗(ART)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4县2005 — 2019年入组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至2020年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病例报告、治疗及随访相关信息;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年度脱失概率和累计维持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治疗脱失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   4县治疗总脱失率为14.82/人年,在治疗后的0~1、2~3、4~5、9~10年的脱失概率分别为18 %、10 %、7 %和10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女性治疗脱失风险低于男性(AHR = 0.83),入组治疗时年龄 ≥ 40岁治疗脱失风险低于 < 30岁者(AHR = 0.93);已婚或同居者脱失风险低于未婚者(AHR = 0.85);与医疗机构来源相比,样本来源为重点人群者脱失风险较低(AHR = 0.83);与治疗前合并感染HCV或HBV者相比,未合并感染者的脱失风险较低(AHR值分别为0.84、0.92);诊断感染HIV后 ≥ 1个月入组者脱失风险均高于 < 1个月入组者(1月~、6月~、12月~入组者AHR值分别为1.13、1.18和1.34);美姑县的脱失风险高于布拖县(AHR = 3.83);相对2018年后入组者,2016、2017年间入组者脱失风险最低(AHR = 0.5)。  结论   凉山4县治疗脱失率较高,脱失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从2018年起新入组治疗的脱失率有增加趋势;男性,< 30岁,无配偶、经医疗机构检测发现、合并感染HCV或HBV、诊断后超过1个月启动治疗、现住址在美姑县是治疗脱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