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12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95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药学 | 71篇 |
中国医学 | 8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我院近两年来应用宫颈旁神经阻滞法和静脉注射阿托品来预防人流综合反应的发生,均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我们在临床中,对早期人流10周以内健康的孕妇共300例,分三组(各100例)进行了比较。 第一组:为宫颈旁神经阻滞组,常规人流的术前准备,消毒后在宫颈粘膜交界4点、8点处用一次性针管刺进粘膜下约0.5~1cm,回抽无血,注入1% 相似文献
392.
393.
针药并用治疗不安腿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安腿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口服自拟养阴补血活血汤,配合针灸及口服西药钙尔奇D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为39.1%,总有效率为95.7%,无效率为4.3%,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94.
[目的]研究肺源性心脏病病人采用持续低流量给氧加短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7例肺源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持续低流量给氧,观察组在低流量给氧的基础上加静脉输注高氧液,比较两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O2升高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源性心脏病病人持续低流量吸氧加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持续低流量吸氧。 相似文献
395.
396.
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给药结束后需要用肝素帽封管,在患者留置针上的肝素帽缺如又需要封管的情况下,可采用输液器代替肝素帽进行封管. 相似文献
397.
398.
我院自2007年1~12月对148例296人次,对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在单位时间内给药的患者,分别使用精确调节器精密输液器和电脑输液泵,进行控制输液,比较观察,使用精确调节器精密输液器输液控制流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血栓形成的一个过程,易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尽管普通肝素对该病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但其药动学和药理学特性限制了它的使用,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普通肝素中分离提纯出来的一种新抗凝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量效关系明确、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已取代普通肝素用于抗凝治疗.现将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00.
目的:探讨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功能正常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首次行IVF-ET助孕治疗,年龄26至38岁且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比较首次行IVF-ET助孕治疗应用微刺激方案(研究组104例)和应用标准长、短方案(对照组198例)促排卵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104个微刺激周期中,共97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平均获卵数(3.1±1.6)枚,临床妊娠33例,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4.0%(33/97);对照组中198个行长、短方案促排卵周期中,共187个周期行胚胎移植,平均获卵数(10.2±5.7)枚,临床妊娠93例,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49.7%(93/18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为(4.7±2.1) d,使用总数为(5.7±3.7)支(每支剂量为75 U);对照组使用天数为(9.16±1.87) d,使用总数为(30.9±10.3)支,两组使用时间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用微刺激方案行IVF-ET助孕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明显低于标准长、短促排卵方案助孕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