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0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访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初诊ALL患儿,对124例治疗失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与复发时间及部位的关系,以及治疗失败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治疗失败患儿中男82例、女42例,初诊时中位年龄为8.0(3.3~13.0)岁,中位随访时间24.0(14.0~43.5)月。治疗失败原因包括复发(104例)、非复发性死亡(19例)及第二肿瘤(1例)。104例复发患儿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7.7(3.0~57.2)月,其中复发时间以极早期复发为主(52例),复发部位以单纯骨髓复发为主(84例)。复发时间与初诊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不同融合基因及危险度分层相关(P<0.05);复发部位与初诊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有关(P<0.05)。第33天的MRD水平是影响治疗失败生存(T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复发是儿童ALL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密切监测早期治疗反应,积极预防、治疗极早期复发可降低治疗失败发生率,提高患儿OS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究儿童pro-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64例年龄 < 18岁的pro-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pro-B-ALL患儿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6.23%(64/1 028)。64例患儿中男35例,女29例,中位确诊年龄7.0(范围0.4~16.0)岁,其中≥ 10岁和 < 1岁者分别占39%和6%,中位初诊白细胞计数25.5(范围0.4~831.9)×109/L,其中≥ 50×109/L者占35.9%。MLL-r阳性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34%,22/64),常伴CD22、CD13低表达和CD7高表达,其中MLL-AF4阳性者常伴CD33低表达。6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60.0(范围4.9~165.3)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5)%和(78±5)%。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 0.1%是影响pro-B-ALL患儿5年OS率和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儿童pro-B-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初诊时的免疫抗原、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索用尿激酶封管解决锁穿管阻塞问题的方法,并讨论其可行性及依据.方法 锁穿管阻塞,用肝素液和尿激酶冲管无效后,使用尿激酶封管,时间达16 h.结果 锁穿管恢复通畅.结论 尿激酶封管可以被考虑作为解决锁穿管阻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对一株海洋来源真菌 Nigrospora sp. (TA26-9) 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筛选评价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单晶衍射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 10 株致病菌的抗菌活性,采用 Solis 改良法测定化合物的卤虫致死活性。结果 结构表征确定了 6 个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9α-hydroxydihydrodesoxybostrycin (1),9α-hydroxyhalorosellinia A (2),4-deoxybostrycin (3),bostrycin (4),3,5,8-trihydroxy-7-methoxy-2-methylanthracene-9,10-dione (5) 和austrocortirubin (6)。对化合物 1–6 及其乙酰化衍生物 3a,4a,5a–5d 生物活性评价表明,所有化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apsici 都有选择性抗菌活性,MIC = 0.26–1.22 μM;除化合物 3 外,对玉米大斑病菌 Setosphaeria turcica 也表现出很好的抗菌活性,MIC = 0.27–4.82 μM。特别地,化合物 3a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 8 株致病菌的 MIC 在 0.27–4.32 μM之间,该化合物还显示卤虫致死活性,在 25 μg/mL 浓度下对卤虫 Artemia salina 的致死率为 78.9%。结论 海洋来源真菌 Nigrospora sp. (TA26-9) 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成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6.
γ-谷氨酰转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P,EC2.3.2.2)活性检测,近年已成为肝胆疾病的常规检验项目Fiala等用3’-甲基-4-2甲氨基偶氮苯诱发大鼠肝癌,癌前肝结节期血清γ-GTP 相似文献
67.
计算机信息化在特大人群基线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特点,结合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科学要求,开发一整套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江苏省特大人群基本信息、病毒性乙肝和结核病的基线调查.结果 通过条码技术在现场调查中的应用,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实验室"生物样品库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实验室的工作,使之更加高效、先进和科学;利用答题卡技术,提高了数据录入的正确率和效率;通过"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了现场工作的效率,减少差错率,并自动生成体检报告,给出体检意见.结论 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中合理发挥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可提高公共卫生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68.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9.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行动物体内注入 ,了解其组织反应 ,包膜形成。利用健康家兔 ,实验组 :应用聚丙烯酰胺、头孢拉啶、利多卡因、生理盐水 ;对照组 :仅用头孢拉啶或庆大霉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注入后定期切除及切取活检 ,标本行光镜、电镜检查 ,肉眼观察。结果实验组炎症反应轻微 ,术后 1周即形成极薄的包膜 ,至 6个月虽有增厚 ,但仍较薄。对照组结果提示以庆大霉素反应较头孢霉素轻。该填充剂注入体内组织反应轻 ,包膜形成早 ,有利于临床应用。但对组织早期仍有一定的影响 ,应引起注意 ,同时在预防感染配合应用抗生素方面以庆大霉素为妥。 相似文献
70.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