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XA)在减少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7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分为TXA注射组及生理盐水注射组,每组36例。TXA注射组在关闭切口后向关节腔内注射30m L含有TXA 2g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注射组只向关节腔内注射30m L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两组均夹闭引流管4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术后1、3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值和两组输血率,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切口及全身并发症和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TXA注射组术后1、3d血红蛋白降低值(28.39±8.69、22.86±6.22)g/L及红细胞压积减少值(9.34±1.85、7.05±2.22)%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37.67±8.14、35.05±5.61)g/L、(14.25±2.15、10.79±2.01)%明显减少。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和两组输血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无DVT、PE发生,术后TXA注射组4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生理盐水注射组6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未出现明显切口及全身并发症,术后半年两组Harris评分(84.94±2.93 vs.85.17±2.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局部使用TXA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 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改良Al 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 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改良Al 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靶点射频热凝联合臭氧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出了新思路,两者联合介入微创治疗能发挥各自优势,但其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靶点消融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SCI、EMBASE.co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6月22日。严格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数据库检索获得63条记录,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6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臭氧组比较,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RR=0.36,95%CI(0.21,0.59);RR=0.24,95%CI(0.14,0.43);RR=0.41,95%CI(0.24,0.70)]、有效率[RR=0.31,95%CI(0.12,0.82);RR=0.28,95%CI(0.09,0.84);RR=0.22,95%CI(0.06,0.80)]、目测类比评分[MD=-1.06,95%CI(-1.83,-0.2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程度高,见效快,远期疗效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供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影响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搜集补充维生素D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篇,共113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对缓解膝关节疼痛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32,95%CI:(-0.63,-0.02)],在亚组分析中,无论低25(OH)D水平[SMD=-0.57,95%CI:(-1.41,0.27)]研究对象或高25(OH)D水平[SMD=-0.12,95%CI:(-0.28,0.04)]研究对象中补充维生素D对膝关节疼痛都没有显著影响。补充维生素D对胫骨软骨体积无影响[SMD=0.12,95%CI:(-0.05,0.29)]。在关节间隙结构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7,95%CI:(-0.08,0.23)]。结论目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补充维生素D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能对病情起到根本性作用。还需要进行更精心化设计的、更高质量的、样本量更大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明确补充维生素D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髓内钉是股骨干骨折理想的固定物,由于抗旋转能力较差,其适应证受到了限制。带锁髓内钉虽然扩大了髓内钉的应用范围,但操作相对复杂。自1999年1月~2003年3月.采用自行研制的伸缩式菱形加压防旋转梅花钉(简称菱形钉)治疗股骨干骨折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背景:传统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伤椎4钉固定,由于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而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可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3例,损伤节段为T11-L2,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0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随访4-15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短期内(4-15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未出现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所测得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治疗后相比稍有反弹,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并能保持矫正效果,钉棒断裂发生率低,优势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