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患者与非OPF患者肌肉病理状态及组蛋白甲基化情况的差异。方法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随机收取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PF和非OPF患者,手术内固定时取骨折部位肌肉,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RT-qPCR检测,评估OPF患者和非OPF患者的肌肉病理状态差异和组蛋白甲基化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OPF患者肌肉与非OPF患者肌肉相比,肌肉松弛现象比较明显,而非OPF患者肌肉较紧实。MASSON染色显示OPF患者肌肉与非OPF患者肌肉相比,肌肉胶原纤维分布更多。骨折断端肌肉RT-qPCR显示OPF患者较非OPF患者SUV39H1基因相对表达量增高。骨折断端肌肉免疫组化显示OPF患者较非OPF患者肌肉H3K9Ac乙酰化程度低,肌肉H3K9me3甲基化程度高。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肌肉更加松弛,胶原纤维含量增高,而这可能是由于肌肉组蛋白甲基化程度升高,乙酰化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72.
动态分析HLA和MICA特异性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主要组织相容性一类相关链A基因(MICA)抗体特异性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液相芯片技术检测27例肾移植(尸供22例,亲属活体供肾5例)受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值变化,并结合供受者的基因分型,区分供体特异性抗体和非供体特异性抗体.取同期的临床资料和SCr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移植患者中带肾存活26例,移植肾失功1例.移植后1、3、6、12个月时动态随访24例,失访2例.27例患者移植前预存抗体7例(25.9%),其中HLA抗体阳性2例、MICA抗体阳性3例,HLA和MICA抗体均阳性2例.肾移植前HLA和MICA抗体均阴性者中移植后3~6个月产生新生抗体3例.1例新生HLA-Ⅱ类特异性抗体者,移植半年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经治疗术后1年SCr>200 btmol/L.3例肾移植前MICA抗体阳性者,术后MICA抗体的特异性均无改变,但抗体的阳性分值呈现2~8分的变化,1年后均升高到移植前(4~8分)水平.移植前预存低阳性率HLA-Ⅱ类特异性抗体者1例,移植后2周有发热等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移植后1个月时SCr为171μmol/L,3个月升高到236μmol/L.24例分为抗体阴性组(14例)和抗体阳性组(10例).移植后1个月和1年时SCr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 结论 移植后3~6个月是新生抗体变化的重要随访时间,可根据HLA和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分值变化,尽早采取有效方法预防排斥反应和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SPECT核素脑灌注显像在癫癎诊断及定位中的特点.方法对48例癫癎患者行发作期及发作间期SPECT检查2次,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与EEG、CT/MRI 进行对比.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结果:48例中发现异常34例;发作期SPECT 检查结果:48例中35例可见明显高灌注,6例基本正常,7例呈局部低灌注.48例患者均行EEG检查,异常32例;36例行CT/MRI检查,异常14例.结论 SPECT脑灌注显像能显示脑血流及功能情况,对于癫癎的诊断及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4.
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病急骤,随着CT的普遍应用,临床诊断多无困难,但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SAH较为少见.我们在临床曾遇到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5.
本文调查了某印刷厂排字车间35名职工为接铅组;选某蓬布厂职工30名为对照组,发现多数职工有在现场进食和吸烟的习惯,班后用肥皂洗手者仅占29%.结果表踢,接触组手的带铅量为0.022~3.13mg,平均为0.61mg,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表现和尿铅含量等都有显著意义.作者等对低浓度铅尘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76.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症状隐匿,病史长,并发症多,就诊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死率高达25%~30%。我们回顾了1996年1月以来收治的69例老年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检测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微核糖核酸(microRNA)的差异表达,并分析其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IgA1分子O-糖基化异常之间的关系,探索microRNA在IgA肾病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7例IgA肾病患者及4例正常人外周血5 ml,磁珠法分选出CD19~+B淋巴细胞,提取RNA,采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在另外29例IgA肾病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中,对候选microRNA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行验证,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IgA1分子半乳糖缺陷(galatose-defecient IgA1,Gd-IgA1)水平的关系。结果 IgA肾病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microRNA表达明显异常,其中85个明显上调,30个明显下调。对5个候选microRNA: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进一步验证显示,其表达水平在IgA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5个microRNA表达量与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IgA肾病组血清IgA1、Gd-IgA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5个候选microRNA: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的水平与IgA肾病患者IgA1分子O-连接半乳糖缺陷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IgA肾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microRNA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初步验证显示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的表达水平在IgA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Gd-IgA1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这5个microRNA可能不是参与IgA肾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microRNA。  相似文献   
78.
目的:采用HPLC法对4个产区西洋参药材中的8种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himadzu inertsil ODS-2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同时测定了36批西洋参药材中的8种人参皂苷成分(人参皂苷Rg_1、Re、Rb_1、Rc、Rg_2、Rb_2、Rb_3、Rd)的含量并建立了西洋参药材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A)对特征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结论:所建立的西洋参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西洋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oxibustion regulate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TNFR1), and TNFR2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to explore whether moxibustion could be used by means of this mechanism, to repair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barrier disruption in Crohn’s disease (CD).  相似文献   
80.
何华  朱琦  王乾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20-722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术后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7/2014-09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出现高眼压的病例24眼,分析其常见原因、处理方法。
  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发生滤过泡瘢痕11眼(46%)、滤过内口阻塞4眼(17%)、恶性青光眼3眼(12%)、虹膜切除不合理2眼(8%)、前房积血2眼(8%)、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眼(8%)。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
  结论: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术前、术中尽量避免,术后及早发现给予对症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