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MRI表现及相关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2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RI信号特征.结果 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发生于大腿,诊断时均已发生肺部转移.2例肿瘤MRI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及周围均见"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呈持续...  相似文献   
7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血管外周脂肪组织(PVAT)不仅是一种血管支持组织,还有着活跃的分泌功能。PVAT通过分泌各种活性物质“由外而内”地调节着血管的功能,参与了A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补肾抗衰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肾抗衰组、阿托伐他汀组,除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高脂喂养4周末,补肾抗衰组给予补肾抗衰片1g/kg,2次/日,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5mg/kg,1次/日,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1次/日,连续干预8周后取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TC、TG、LDL-C、HDL-C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Q-PCR法检测脾脏组织T-bet、GATA3、RORγt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IL-4、IL-17的水平。结果补肾抗衰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可以降低Th1、Th17转录因子T-bet、ROR-γt及下游效应因子IFN-γ、IL-17的表达,而对Th2表达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补肾抗衰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h1、Th17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建立益肾强骨合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益肾强骨合剂中的补骨脂和仙茅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依利特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甲酸水(23∶77),柱温:25℃,检测波长:286 nm,流速:1.0 m 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 在补骨脂和仙茅的薄层鉴别中,供试品与对照品(对照药材)相应位置上均显示相同颜色的特征斑点,分离度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丹酚酸B在16.48~527.50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7%,RSD为0.94%(n=6),3批次样品平均含量为2.146 0 mg·m L-1。结论 本试验所建立的TLC法和HPLC法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专属性强,可用于益肾强骨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9岁(范围36~71岁),且均发生于腮腺(4/4)。肿瘤最大径3~4 cm。镜下组织形态类似于高级别乳腺导管癌,肿瘤呈实性、管状排列,可见导管扩张及粉刺样坏死,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CK(AE1/AE3)、EMA、S-100、GCDFP-15、AR、Ki-67均阳性,SMA、CEA、p63、CD56、CGA、Calponin、PR均阴性,1例ER为1+,按乳腺癌HER-2判读标准,2例HER-2为2+,2例为0~1+。随访2例患者(2/4)于2年内发生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与乳腺导管癌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通过对第三磨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缺失位置、数目与颅颌面部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磨牙先天缺失与颅颌面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123例患者,其中无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共64例;有至少一颗第三磨牙缺失纳入缺失组,共59例。对纳入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学分析,测量指标包括FMA、IMPA、Ar-Go、GoGn-SN、Co-A、Co-Gn、ANS-Me、SN-MP、Ar-Go-Me、SNA、SNB、ANB、Y轴角、Y轴长度、Ar-Go、Go-Me、MP-OP、FH-PP、FH-OP共18项骨组织指标,U1-SN、U1-L1、U1-NA、L1-NB、U1-APo、L1-APo共6项牙性指标,UL-EP、LL-EP、鼻唇角共3项软组织指标,分析第三磨牙先天缺失与颅颌面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第三磨牙最常见缺失位置发生于上颌且最常见的缺失数目为一颗。对照组患者Ar-Go-Me和SN-MP更大(P<0.05),U1-SN、U1-NA、L1-NB、UL-EP、LL-EP更大(P<0.05),U1-L1更小(P<0.01),对照组患者Ar-Go和Go-M...  相似文献   
77.
熊鑫  刘领  赵淑敏  杨霁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933-1933
病例摘要 男,60岁,发热、咳嗽、咳痰10天,加重3天入院,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白粘痰,未正规治疗.3天前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加重,为黄粘痰,每日痰量约80 ml,持续发热,且体温较前明显升高,最高39℃,无寒战,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肺门占位伴阻塞性肺炎"收入院.入院查体:T:37.5℃,P:86次/分,R:22次/分,BP:111/53 mmHg,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口唇无紫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红肿,甲状腺无肿大,无触痛,右下肺叩诊稍实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可及细湿啰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 PS)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P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初诊误诊11例,误诊率为91.67%,误诊时间14 d~20年。初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3例,肺癌2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1例,肺大泡、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例,肺囊肿并感染、结核性胸膜炎、真菌感染、血管畸形、PS各1例。本组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5例,其中伴发热、胸痛、喘憋、心悸各1例;表现为胸闷伴气促、胸痛各1例;表现为干咳3例,其中伴咯血、腰痛、发热各1例;临床无明显症状2例。经肺部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确诊为PS 5例;经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为PS 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PS 2例。6例行手术治疗;6例拒绝手术,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4个月~5年,6例预后良好;4例基础疾病较多,仍间断咳嗽、咳痰、反复感染,每年住院或急诊治疗2~5次;1例间断咯血,每次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PS发病率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伴有肺外症状,及时行CTA或胸部增强CT有助于早期诊断,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以非肿瘤转移性疼痛首发的青年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青年肺癌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女性,1例以背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颈椎病,1例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肋间神经痛,1例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心绞痛、肺炎。3例误诊时间分别为1年、半年、3周,分别经胸腔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病理检查、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腺癌。1例行靶向治疗,目前正在靶向治疗中;2例给予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目前正在化疗中。结论临床医生要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警惕性,熟知其临床特点,拓宽诊断思维,遇到年轻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胸背痛症状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完善胸部CT及肿瘤相关检查,从而避免或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0.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04-13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