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4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Dukes B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265例Dukes B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 B期大肠癌的预后与肿瘤部位有关,直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特别是局部复发。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 B期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2.
Dukes B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ukes B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265例Dukes B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 B期大肠癌的预后与肿瘤部位有关,直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特别是局部复发。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 B期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3.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 5 9 1个月 ,术后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8%和 6 7 4 5 %。原发灶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 ;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以 2cm为界比较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cm为界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应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行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86例年龄70岁以上的Ⅱ~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26例接受术后化疗,160例(41.4%)拒绝化疗。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化疗依从性的客观因素。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拒绝或未能完成术后化疗患者的主观原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年龄及并发症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电话随访结果显示,80例未行术后化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51例(63.8%)是因为医生的建议程度不够。Ⅲ期患者中,对化疗的恐惧(31.2%,15/48)、自我感觉体质差(18.8%,9/48)及经济困难(18.8%,9/48)是阻碍化疗的主要因素;Ⅳ期患者对不良预后的绝望是放弃化疗的主要原因(56.2%,18/32)。结论患者的性别、体表面积、年龄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结直肠癌术后化疗依从性的客观指标。对于Ⅱ期患者.医生对化疗的建议程度应该加强:对于Ⅲ期患者,仍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指导其治疗。  相似文献   
75.
背景 个体健康信念特征的正确有效评价是对其进行有效干预的前提,国内已发展了对高血压、乳腺癌等疾病的健康信念水平评价的成熟量表,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国家重点防控的恶性肿瘤,暂无信效度较好且成熟的关于结直肠癌健康信念的中文评估量表。目的 引进并汉化结直肠癌健康信念量表,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其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以提供测量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健康信念的有效工具。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进行正译和回译结直肠癌健康信念量表;通过专家组讨论和预调查对翻译的量表进行跨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住院的患者亲属200例进行调查,评价量表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结直肠癌健康信念量表包含6个维度,分别为感知到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感知到罹患结直肠癌的严重性、感知到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益处、感知到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障碍、健康动力和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自我效能,共36个条目。总分与各条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9~0.726,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8,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4~1.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了6个公因子,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6.645%,且各条目在其公因子上的载荷值均>0.400。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8,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量表6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1~0.944。结论 中文版结直肠癌健康信念量表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76.
临床病理学参数对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参数,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人群。方法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施行根治性切除的1051例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子包括年龄、有症状、有家族史、肿瘤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大体类型、组织类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强度依次为部位>家族史>浸润深度>年龄>病理分级,症状、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则影响不大。结论利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可以预测和发现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但有转移倾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7.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外科治疗的70例胃的GIST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行完全切除术63例,其中扩大切除术20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19例;行不完全切除7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72.1%和61.9%。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后者无一例生存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大小和性质、核分裂数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胃的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8.
5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978年5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病理、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年总生存率为58.5%,10年总生存率为55.7%.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B症状、血清乳酸脱清酶(LDH)水平、病理免疫表型(T/B)、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和临床分期与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免疫表型(T/B)、临床分期与预后相关.结论:病理免疫表型(T/B)和临床分期是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9.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三苯氧胺辅助治疗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抗雌激素治疗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吸附法(DCC法)检验73例患者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的ER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中的33例患者术后应用三苯氧胺(tamoxifen)进行辅助治疗。结果癌组织ER阳性率37.0%。术后应用或未应用三苯氧胺辅助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7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术后远处转移(3.0%)较后者少(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结直肠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应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与目的:尽管病理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预后指标,但目前的分期系统不足以预测Dukes' A、B期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及指导辅助治疗.分子预后标志物有可能补充分期的不足,且能为基于肿瘤个体生物学特征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Dukes' A、B期结直肠癌中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89年~1999年间8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腺癌病例,Dukes'A期26例,Dukes'B期62例,复发转移组和非复发转移组各44例.至少随访5年或随访至复发.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发瘤组织中c-erbB-2、EGFR、TGF-α蛋白表达.结果:复发组c-erbB-2、EGFR、TGF-α过表达率分别为43.2%(19/44)、63.6%(28/44)、65.9%(29/44),非复发组阳性率分别为25.0%(11/44)、27.3%(12/44)、43.2%(19/44).x2检验提示复发组EGFR、TGF-α过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但两组c-erbB-2过表达率无差异.复发组EGFR和TGF-α共同过表达率36.4%(16/44)显著高于非复发组11.4%(5/44)(x2=7.56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EGFR表达可能与Dukes'A、B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