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潘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1):111-113
目的研究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对于化疗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以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本院接受化疗3周期,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以胃镜检查作为化疗疗效评估的金标准,计算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估化疗疗效的诊断价值,分析与金标准的差异性。结果肿瘤标志物CEA对化疗疗效的评估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724、CA199及三项联合评估与金标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评估诊断的符合率为75.00%,敏感性为70.37%,特异性为79.31%。结论以胃癌化疗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评估化疗疗效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于化疗疗效的评估具有数字化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混合性血尿患者的临床原因。方法:对113例通过显微镜检查确定为混合性血尿患者,根据病情,进行相关的肾穿刺病理检查、泌尿系超声、CT(含CTU和CTA)、多次尿常规、尿培养及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明确患者病因。结果:113例患者中,单纯性肾小球疾病51例,以Ig A或非Ig A系膜增生性肾炎为主,且病理改变多提示病变的活动性,17例为单纯性非肾小球性疾病,其中,上尿路感染最多见,2例最终无法确定病因,诊断为特发性血尿;47例患者为两种疾病并存,其中以肾小球疾病伴有结石、感染、胡桃夹综合征为最常见,分别占15.0%、18.6%和8.0%。结论:混合性血尿患者,尤其是特征变形红细胞同时伴有凹盘样或球形红细胞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大多能明确诊断,对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观察电针对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蜕膜巨噬细胞极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电针对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关元”“、子宫”“、三阴交”,连续干预4个动情周期。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动情周期;记录子宫中着床胚胎数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子宫形态和蜕膜化水平、内膜厚度、腺体及血管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1,IGFBP-1)、分化簇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及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口服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作为大分子蛋白质类口服给药系统的可能性。方法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INS-PLGA-NPs);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了平均粒径;HPLC法测定了胰岛素的包封率;放射免疫法研究了纳米粒的载药方式;考察了INS-PLGA-NPs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了口服给予纳米粒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结果以1% poloxamer 188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9.6 nm,多分散度为0.09,包封率为42.8%;同时抗体捕捉实验发现纳米粒主要以吸附方式载药;胰岛素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以10 u·kg-1的剂量给予该纳米粒,4 h后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10 h血糖降至最低,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10.3±0.8)%。结论PLGA-NPs可能成为大分子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20.
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电致孔(EP)和离子导入(ION)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以水平双室扩散池的方法,研究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合应用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并与单独使用离子导入或电致孔进行比较。结果 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用比单独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P<0.05),且高电压比低电压电致孔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渗透速率(P<0.01)。胰岛素离子导入前,500 V电压,给90次脉冲(指数衰减脉冲,每次脉冲持续时间20~24 ms,3次·min-1),导致了透皮流速(Flux)的快速稳定增加。结论电致孔和离子导入联用能明显促进大分子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