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8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66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1110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10例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良反应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试者服糖后不良反应以恶心最为常见,其它有头晕、心慌、返酸等,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为52.43%。性别、禁食时间、服糖水速度、溶解葡萄糖水量、胃肠道疾病的存在、血糖水平等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建议:服糖水速度以2~5min为宜;糖水温度应低于40℃;禁食时间以14h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72.
目的:本实验利用表面肌电图收集躯干旋转肌群的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具体研究偏瘫患者腹内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在躯干等轴旋转动作中的改变,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重偏瘫患者10例,轻偏瘫患者8例,正常人7例,收集双侧腹内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在放松坐位、左旋45°位、右旋45°的肌电信号。结果: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背阔肌三组之间比较重偏瘫患者健侧肌肉向健侧旋转(GRG)与正常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偏瘫患者患侧肌肉向患侧旋转(BRB)有较正常人减少的倾向(P=0.229)。三组之间腹内斜肌比较重偏瘫患者与正常人的GRG、BRB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人、重偏瘫患者、轻偏瘫患者的双侧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的GRG、BRB等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人背阔肌及腹内斜肌在躯干向同侧旋转时表现出较大的主动性,腹外斜肌及胸大肌、腰竖脊肌及胸竖脊肌在旋转中未表现出方向上的主动性。与正常人比,重偏瘫患者双侧背阔肌及腹内斜肌肌电活动降低,且均未表现出方向上的主动性。轻偏瘫患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重偏瘫患者与轻偏瘫患者腹外斜肌、腰竖脊肌及胸竖脊肌在旋转中的表现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3.
74.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国内外的资料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7‰~8‰,其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心脏畸形复杂,多处于危重状态,且往往在新生儿早期即出现症状,需及早干预,否则将失去生存机会或增加以后的手术风险。近10余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危重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这些患儿的生存质量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我国新生儿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和诊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我们将近5年来我院NICU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  相似文献   
75.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机器人能否逐渐替代人类来诊治疾病是当下全球研究的热点。计算机的海量存储、快速计算、不知疲倦学习、永无止境升级使得AI可能首先在诊断上替代并超越人类。计算机图像分析、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的应用推动了AI机器人治疗系统的研发,并促使其逐步被应用到精准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的显微手术和具有放射损害的介入治疗领域。2019年11月,首例AI机器人实施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在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介绍了AI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尤其介入手术机器人在神经介入诊疗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就AI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6.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联狭窄2例,BX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并存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7例.先后共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9处.椎动脉起始段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和9%.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30例,症状无变化6例.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2-48个月,平均28.3个月,2例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28例(59%)血管造影随访3-34个月,平均12.2个月,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4例无症状性支架断裂.结论 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顺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牛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mm,范围1.39~32.04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mm,范围1.30~44.88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mm,42.7%(230/539)≤5mm,70.3%(379/539)≤7mm,90.2%(486/539)≤10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mm组,〉5~10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80.
洪波 《西部医学》2010,22(5):883-884
目的探讨在肝病患者血清中AF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50例正常组和198例肝病组进行血清AFP水平的检测。结果急性肝炎、肝硬化伴腹水、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治疗前血清AFP水平非常地高于正常组(P〈0.01),后经治疗后AFP比治疗前有非常显著下降(P〈0.01)。而慢性肝炎、肝硬化无腹水的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肝血管瘤组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血清中AFP的检测不仅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而且是监测肝病活动的一个较好指标,对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