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本文应用TOSHIBASAL-32B型超声仪和RGZ-120型体重秤准确测量了济南市1253名10岁学龄儿童的甲状腺体积及身高、体重,结果表明:甲状腺体积随着身高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大,身高、体重及甲状腺体积三者之间明显相关(P<0.01),且体重对甲状腺体积的影响强度是身高的3.27倍,并建立了甲状腺体积与身高、体重的回归方程为:V(ml)=0.0llxH(c)+0030xW(kg)+0996。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达肝素钠(法安明)对早期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肝癌裸鼠转移模型(LCI-D20)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顺铂 5-氟尿嘧啶)、法安明组、联合组(顺铂、5-氟尿嘧啶与法安明).分别于术后第14天处死观察肿瘤大小、抑瘤率、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化疗组、法安明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其肿瘤明显缩小(26.25±11.55,33.70±14.78,17.25±6.80 mm3 vs 68.47±22.04 mm3,均P<0.05):抑瘤率结果也提示法安明对肿瘤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法安明组和联合治疗组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及新生血管形成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化疗组(5.2±1.55,4.7±2.21 vs 19.34±3.57,17.1±3.03,均P<0.05),化疗组、法安明组、联合组的AFP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14.56±8.87,13.36±7.60,11.57±7.82 mg/L vs 22.20±6.29 mg/L,均P<0.05).结论:法安明通过抗肿瘤血管形成,对早期肝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探讨胃液中α1-抗胰蛋白酶、CEA、Ca199、Ca724的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行胃镜检查的6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43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胃良性疾病组)和25例健康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3组患者胃液中的α1-抗胰蛋白酶、CEA、Ca199、Ca724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胃癌组胃液中α1-抗胰蛋白酶、CEA、Ca199、Ca724的浓度显著高于胃部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液α1-抗胰蛋白酶检测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5%、89.7%和91.1%,均明显高于CEA、Ca199、Ca724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P0.05)。与胃液CEA、Ca199、Ca724测定相比,胃液α1-抗胰蛋白酶是诊断胃癌敏感且特异的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54.
目的系统评价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利用万方、维普、CNKI、PUMED、EMBASE数据库,收集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文献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中位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1778例。Meta分析显示,与未联合贝伐单抗对照组比较,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组的0s(Z=2.55,P=0.01)和PFS(Z=11.96,P〈0.01)明显延长。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可延长患者OS、PFS。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第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方法分析1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第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结果。结果有9例患者采用直接的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DJ组);6例采用Bancroft胃窦部分切除、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加空肠-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GJ/DJ组)。术后DJ组和GJ/DJ组手术死亡分别为2和0例,出现吻合口瘘分别为2和0例,局部复发分别为3和1例,复发导致吻合口梗阻或不全梗阻为3和0例,单纯远处转移各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分别为2和1例,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4和30个月,复发后带瘤生存期分别为10和16个月。结论GJ/DJ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肠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远端恶性肿瘤时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6.
李波  邹扬  胡志军  姚尧  张频  汪昱  郑起 《山东医药》2009,49(12):18-20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C-erbB-2、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类型及预后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6例大肠癌术后肿瘤组织的p53,C-erbB-2蛋白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检测结果同预后关系。结果在126例大肠癌患者中,组织中p53阳性表达65例(51.6%),C—erbB-2阳性表达60例(47.6%),p53与C—erbB-2阳性表达均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53与C—erbB-2阴性患者的生存率要高于阳性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53、Dukes分期、年龄能反映大肠癌的预后情况,C-erbB-2、p53和Dukes分期是大肠癌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检测C—erbB-2和p53可能有助于筛选出具有高复发及转移倾向的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57.
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起  闫钧  汪昱  陆洪芬  薛琼  汤钊猷 《肿瘤》2004,24(2):132-134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肝癌裸鼠转移模型(LCI-D20).40只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顺铂 氟尿嘧啶)、肝素组(法安明)、联合组(顺铂、氟尿嘧啶与法安明).观察肿瘤大小和转移、抑瘤率、测血清AFP、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化疗组、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25245±13367 mm3、2610±1217 mm3、5883±3131 mm3和5556±2570 mm3;抑瘤率为0%、93.62%、76.70%和77.99%;MVD为20.67±6.80、18.17±2.64、4.83±1.83和6.50±2.35;VEGF阳性率为90%、80%、30%和30%;AFP为121.80±31.34 ng/ml、21.45±13.29 ng/ml、75.60±29.74 ng/ml和55.82±37.98 mg/ml;肝转移率分别为80%、70%、20%和10%;肺转移率为70%、60%、20%和10%;腹壁转移率为90%、60%、40%和40%;腹水形成率为20%、10%、0%和0%.低分子肝素组、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对肝癌血管形成和转移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单纯化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通过抗肿瘤血管形成,对肝癌的生长与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8.
潘烨  郑起  汪昱  闫钧  薛琼 《肿瘤》2007,27(2):104-108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在肝癌转移模型中对肿瘤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影响。方法: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干扰素组(IFN-α2a)、5-FU组和联合组(5-FU与IFN-α2a)。观察肝癌切除后肿瘤复发、肝内播散及肺转移,检测复发瘤血管生成相关指标(MVD、VEGF、bFGF和SMA),并检测血清AFP。结果:对照组、干扰素组、5-FU组和联合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00%、90%、100%和80%;肝内出现播散灶率分别为100%、60%、70%和10%;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组和联合组复发瘤体积、肝内播散灶数量、肺转移率和转移灶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药联合应用对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有协同效应;干扰素对肝癌血管形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及5-FU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和5-FU均可抑制肝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9.
结直肠癌组织leptin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发病比例逐年增高,公认同饮食、能量消耗等均有关联;肥胖基因(Ob基因)的表达产物leptin蛋白(瘦素)在调节能量支出、代谢、激素分泌、生殖和免疫等领域有较多的研究,但在结直肠组织中是否存在leptin受体蛋白说法不一。本研究了解leptin受体在人结直肠和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存在,探讨leptin受体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年龄和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固定标本的leptin受体,ELISA方法测定新鲜组织匀浆上清液中leptin受体。分别比较不同体重、TNM分期、年龄和性别的检测结果。结果:leptin受体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癌肿组织的阳性率(48%)高于交界处的(30%),交界处的又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28%)。Ⅲ/Ⅳ期病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leptin受体的表达为1613±570,高于Ⅰ/Ⅱ期的表达1245±472(P<0.01)。但leptin受体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之间未见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上均存在leptin受体,癌组织中有更高的检出率,且高分期的病例较低分期的病例有更高的leptin受体蛋白表达。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体重指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内分泌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频  阎钧  汪昱 《中国癌症杂志》2006,16(2):151-153
回顾第一个组织特异性的血管生成因子:内分泌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crine glands-cteriveclvascular endothelial gmwth factor EG-VEGF)的研究与进展,发现EG-VEGF仅对有内分泌因素存在的靶器官、靶细胞产生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激活蛋白激酶p44/42和磷脂酰叽醇3-激酶信号通路来发挥功能,以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细胞扩增和转移。以EG-VEGF为靶位点的治疗方法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