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姜黄素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抗增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抑制增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SKOV3的抑制增殖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可抑制SKOV3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72h的中效浓度(IC50)为79.96μmol/L,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姜黄素能使SKOV3细胞聚积在G2/M,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姜黄素作用72h后,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突变型P53蛋白(MTP53)及Bcl-2表达减弱,Bax及Fas表达增强.结论:姜黄素对SKOV3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通过下调MTP53、Bcl-2的表达及上调Bax、Fas的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2.
目的:在建立肿瘤基质血管内皮细胞模型(ECV304-SKOV3)和成纤维细胞模型(L929-H22)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对ECV304-SKOV3和L929-H22细胞用RT-PCR测定其端粒酶活性,双室联合培养测定ECV304-SKOV3细胞游走与管腔形成能力、L929-H22细胞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ECV304-SKOV3细胞和L929-H2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强于亲代细胞ECV304、L929,分别为0.778±0.011、0.875±0.026、0.692±0.014、0.684±0.012(P<0.001).ECV304-SKOV3细胞较ECV304细胞的游走能力强2.10倍,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增强,管腔数多0.94倍(P<0.01),管腔长0.91倍(P<0.01).L929-H22明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P<0.001)与ECV304、ECV304-SKOV3细胞形成管型(P<0.05),尤其与ECV304-SKOV3联合培养时形成的管腔最多且最长(P<0.01;P<0.001).结论:肿瘤基质血管内皮细胞存活能力、游走与管腔形成能力增强.肿瘤基质成纤维细胞明显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型.二者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3.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效应,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大豆异黄酮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1)MTT法证实大豆异黄酮对SGC-790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2)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豆异黄酮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滞留于G2/M期,并可见凋亡峰.(3)透射电镜可见SGC-7901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大豆异黄酮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阻抑细胞周期进程有关,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阻抑细胞周期进程是大豆异黄酮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Ⅱ,IGF-Ⅱ)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并成功分离的一种多肽,一级结构显示它与人胰岛素原(proinsulin)有高度同源性,它与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及至少6种IGF结合蛋白(IGFBPs)一起,形成完整的IGFs轴。近年的研究发现,IGF-Ⅱ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1(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channel modulator 1,ORAI1)对SW480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以ORAI1干扰慢病毒感染SW480细胞,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ORAI1mRNA和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黏附实验、血管形成及拟态分别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同、异种细胞间黏附及血管生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2+ entry,SOCE),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RK1/2、p-ERK1/2、MMP-2、VEGF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结果  SW480转染ORAI1干扰慢病毒72h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表达;较空病毒组和(或)对照组,干扰组ORAI1的表达降低(P < 0.01);侵袭和迁移能力减弱(P < 0.01);同种黏附能力增强(P < 0.05);异种黏附能力减弱(P < 0.05);血管生成能力减弱(P < 0.01);SOCE内流峰值降低(P < 0.05);p-ERK1/2、MMP-2和VEGF的表达降低(P < 0.01)、E-cadherin表达增加(P < 0.01)。  结论  ORAI1可以促进SW480的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SOCE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心肌细胞在心肌损伤性疾病治疗方面突显较大潜力,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分析其移植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及体内移植实验,于2008-07/2009-02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二三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孔径0.4 μm的transwell小室,置入培养板孔构成双室培养体系.取SD大鼠1只,Ficoll密度梯度+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瓶中融合至50%生长良好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收集更换液过滤即制成条件培养液.体外实验分为4组: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各种培养条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诱导效应.取SD大鼠15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冠状动脉结扎后第6天任取1只大鼠明确心肌梗死建模是否成功,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8只、模型对照组6只.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将在双室模型中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5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浓度为109L-1通过鼠尾静脉缓慢注入1 mL,模型对照组予等量DMEM,观察4周.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Tnl、α-actin的表达;采用心电图、荧光镜检、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式评价体内移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标志物Tnl、α-actin阳性表达,荧光镜下胞浆发绿光(或红光),前2组诱导率基本相似(P>0.05),且均明显高于条件培养液组(P<0.05);培养液对照组细胞未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后两组大鼠均存活良好,未出现死亡及恶性心律失常,4周后细胞移植组心脏冰冻切片荧光镜检显示心肌内有少量胞核蓝染的细胞,提示干细胞成功归巢,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归巢细胞位于心肌梗死灶周边区域,呈单个或小团聚集;而模型对照组心肌切片未见胞核蓝染的细胞.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经微血管内皮细胞预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体内是安全的,可成功归巢到大鼠心肌梗死灶及周边区.  相似文献   
3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适合生长、堵养的条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体外培养亦没有统一的方法,而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进行以上实验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适宜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6~8 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只,体质量120 g,用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采用仝骨髓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接种密度(1×106,5×105,1×105,5×104,1×104 cm2)、血清体积分数(体积分数5%,10%,15%的胎牛血清)、首次换液时间(接种后6,12,24,48,72 h)及pH值(分别为7.0~7.1,7.1~7.2,7.2~7.3,7.3~7.4,7.4~7.5)分组接种,10 d后进行活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条件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常规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CD44、CD34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周期.结果:①以1×106,5×105cm2密度接种的细胞数较多,余3种接种密度获得细胞数明显低于上述2种密度(P<0.05).首次换液时间为48 h获得的细胞数量最多,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积分数5%血清组较体积分数10%、15%血清组细胞数量少(P<0.05).pH值为7.1~7.2,7.2~7.3的培养液细胞生长活跃,细胞数量多,以pH值为7.0~7.1和pH 7.4~7.5培养的细胞生长缓慢,数量较少.②刚接种的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培养6~8 h后开始贴壁,呈纺锤状或类圆形;约10 d左右细胞基本汇合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经过一二次传代后,细胞呈放射状或平行排列,形态趋于一致.③传代一二天细胞生长缓慢,生长停滞期:自3 d起,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四五天达到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9.5 h.④传代间充质干细胞存在CD44抗原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⑤传代后82.93%的间充质干细胞处于G0/G1期,G2+M+S期细胞占17.07%.结论:细胞较佳接种密度为5×105cm2,合适血清体积分数为10%,首次换液时间为48 h,pH值为7.2左右;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生长状态良好,增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38.
氧化苦参碱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活性的影响.方法MTT显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药物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碱1mg/ml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2mg/ml、5mg/ml、10mg/ml抑制细胞生长,呈量效关系;2mg/ml药物作用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细胞凋亡现象并发现显著的S期阻滞;透射电镜可见胞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在体外能够抑制人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将其阻滞在S期,并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Genistei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增殖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测定Genistein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SMMC-7721细胞抑制增值的效应;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剧期分布及凋亡率;透视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Genistein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72h的IC50为29.0760μmol/L;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Genistein能使SMMC-7721细胞聚积在G2/M期,凋亡率为8.81%(P〈0.05);透视电镜观察发现Genistein能诱导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Bax、Fas、Myc、iNOS、NF—kB表达增加,Bcl-2、MTP53表达减低、结论:Genistein在体外可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作用,是通过细胞阻滞在G2/M期和上调Bax、Fas、Myc、iNOS、NF—kB的表达及下调Bcl-2、MTP53表达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0.
顺铂、氧化苦参碱对肝癌QGY细胞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顺铂、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株QGY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两种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QGY作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QGY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两种药物均具有抗QGY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及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结论: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两种药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