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44.
目的:回顾相关文献并研究成人皮肌炎伴钙质沉积的病例特点。方法分析2008年2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6例成人皮肌炎合并钙质沉积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6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5例;皮肌炎平均起病年龄(24±10)岁;出现钙质沉积平均时间(35±36)个月;钙质沉积最常见出现的部位在四肢,其次在躯干和腋窝;3例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抗核基质蛋白2(NXP-2)抗体阳性;6例患者均给予帕米膦酸钠治疗,3例治疗有效。结论起病年龄小、病程长、病情反复活动以及抗 NXP-2抗体阳性与皮肌炎钙质沉积有关,帕米膦酸钠治疗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探讨急诊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缺血性肠炎(IC)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9月经临床、结肠镜和病理确诊的9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10天内行全结肠镜检查,76例(77.6%)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 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年龄>60岁),男女之比为1∶2.8.81例(82.7%)伴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绝大部分伴有腹痛(96.6%),且以左侧多见(50.0%).内镜检查发现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理多为非特异性表现.绝大多数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少数转为慢性.结论 对于老年女性患者出现急性便血伴有腹痛,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应首先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应尽早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急诊科收治的8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平均年龄(78.1±8.1)岁,分别于入院、入院后6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心率、血压,并在第一个24 h内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患者入院后28 d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初始动脉血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以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59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初始动脉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动脉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 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初始动脉血乳酸分别为(2.4±1.7)mmol/L和(3.9±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 300%分别为(339.0±28.0)%和(300.0±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18.6%(11/59)和52.2%(12/23),高乳酸清除率组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最佳临界点为24.0%,敏感性72.9%,特异性65.2%,其预测价值高于APACHEⅡ评分. 结论 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IFI 16、IFI 27、IFI 30)mRNA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以前期构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文库为基础,分析该文库中出现的3个干扰素相关基因标签(tag),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临床检测IFI16、IFI27、IFI30在43例SLE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人群PBMCs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分别约有88%、98%、58%的SLE个体其IFI16、IFI27、IFI30 mRNA表达增加,高于正常对照组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活动组和缓解IFI16、IFI27、IFI30的表达水平均增加(P值均<0.01).活动组与缓解组间比较,活动组SLE患者高表达IFI16和IFI27(P=0.003,P=0.001),IFI3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 SLE患者IFI16、IFI27、IFI30间的表达水平互不相关.IFI16、IFI27表达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414,P直分别为0.000,0.006.IFI30表达与SLEDAI无相关(r=-0.102,P=0.514).结论 SLE患者IFI16、IFI27、IFI30表达增高,揭示其在SLE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方法 选取91例CKD患者作为CKD组,经体格检查证实的149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检测血压、体质指数(BMI)、尿白蛋白/尿肌酐(ACR)、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肾小球滤过率等临床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综合分析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CK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CC、TC+TT基因型分布频率以及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CKD患者中,大量蛋白尿亚组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非大量蛋白尿亚组(P值均<0.05),而TC+TT基因型、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显著低于非大量蛋白尿亚组(P值均<0.05),CKD 1期亚组与CKD 2~5期亚组问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CKD患者中,CC基因型亚组与CT+TT基因型亚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CC基因型亚组的血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亚组(P值均<0.05).结论 PPARTCγ161T基因多态性与CKD的致病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促进CKD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