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6篇 |
免费 | 157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7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135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317篇 |
内科学 | 306篇 |
皮肤病学 | 127篇 |
神经病学 | 195篇 |
特种医学 | 17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75篇 |
综合类 | 914篇 |
预防医学 | 488篇 |
眼科学 | 116篇 |
药学 | 354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429篇 |
肿瘤学 | 1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68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崔公让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可因深静脉血栓形成而继发,也可因肢体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能全而原发,多发于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者。由于下肢慢性溃疡,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劳动能力,所以下肢静脉溃疡备受医患多方关注,本次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目的:回顾性分析Apifix与Simmons方法在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寰枢椎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减压,后路融合、Apifix或Simmons内固定,Apifix29例,Simmons32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11—65岁,平均35.9岁。寰枢椎脱位23例,新鲜齿状突骨折1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9例,先天性脱位5例,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单侧椎弓骨折3例,一侧关节脱位2例。结果:Simmons组椎体移位1例,植骨未融合2例,钢丝断裂2例。术后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两者无差异。结论:Simmons对旋转和侧移位控制能力差,无法控制平移;Apofix与之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抗人结肠癌细胞SW480生长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生长、凋亡、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Fas、Bcl-2表达率及细胞内钙离子(IECa2+)含量进行分析。结果As2O3可显著抑制SW480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其24、48和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9.71、8.78和7.34μmol/L。As2O3作用的SW480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Fas和IECa2+含量增加、PCNA表达下降(P<0.01),但Bcl-2表达无变化(P>0.05)。结论As2O3可有效抑制SW480生长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as和IECa2+含量、降低PCNA表达及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42岁.持续性上腹疼痛,进食后加重3个月余,体重减轻15 kg.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不能入睡.外院CT示肠系膜根部、椎前间隙、大血管旁多发性异常病变.发病前半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前在该院行"阑尾切除术".体查:右下腹见长5 cm手术瘢痕,上腹部见触之有微痛、质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活动度差的3 cm ×3 cm多个、有压痛、反跳痛的结节.血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除中性粒细胞稍高外,余无异常.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见0.5%幼稚淋巴样细胞.X线:胃肠多积气,部分小肠积气扩张,见大小不等液平面.电子结肠纤维镜:回盲瓣菜花样肿物突入肠腔约2 cm×2 cm,表面溃烂,质硬,易出血,肠管狭窄;活检病理为"弥漫大B淋巴瘤".手术见:回盲部灰粉色8 cm×6 cm包块,肠系膜融合性灰粉色结节约5.5 cm×4 cm×3 cm,行部分回肠 升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合针刺早期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合针刺早期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9.
目的对胸、腰椎侵袭性肿瘤一期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侵袭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骨转移瘤27例。手术切除方案:40例患者中椎体切除术11例,一期后正中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6例。术后患者常规进行相应的放疗和/或化疗。结果36例(90%)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50%)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满意,内固定稳定。结论胸、腰椎侵袭性肿瘤的一期手术治疗,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侵袭性脊柱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利用铁超载的方法在体外复制肝纤维化的氧应激模型,给予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和内源性H2S作用的KATP通道阻滞剂格列苯脲(GLBN),论证氧应激下硫化氢对HSC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假说。方法将HSC—T6分为8组:空白组、对照组、NaHS组(分为3个浓度组)、格列苯脲组(分为3个浓度组)。用CCK-8试剂盒测定HSC细胞增殖情况;用MD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MDA(丙二醛)含量;用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测定上清液和裂解液中SOD活力;用RT—PCR试剂盒检测p38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Fe—NTA能够促进HSC的增殖,使p38基因表达水平降低、SOD活性降低、MDA浓度提高。对照组和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2.给予NaHS处理后,细胞增殖减慢,上清液中MDA含量下降,上清液、裂解液中SOD活性提高,p38基因表达水平增高(P〈0.05);3.给予GLBN处理后,各项指标结果与给予NaHS处理后结果相对应,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氧应激下硫化氢对HSC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