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75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与人及实验动物的肝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5):500-501
近年通过大量观察分析及实验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与人及实验动物的肝细胞癌(HCC)关系密切,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IGF┐Ⅱ的性质及作用IGF-Ⅱ为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量7.5×103。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5区...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究接头相关蛋白质复合体2亚基μ1(AP2M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OCI-LY8分为对照组、NC-LV组、AP2M1-LV组。用Lipofectamine 2000进行细胞转染。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AP2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p-蛋白质激酶B(AKT)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2M1-shRNA组细胞中AP2M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相对细胞活力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均升高(P<0.05);EGF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及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P2M1-LV组细胞中AP2M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相对细胞活力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Glypican-3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ypican-3基因在70例人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并用ELISA法对60例肝癌患者、14例正常人、13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Glypican-3蛋白检测。分析血清Glypican-3水平与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Glypican-3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2.85%(58/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34.28%(24/70)(P〈0.01);Glyp-ican-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4.03%(52/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54.03%(38/70)(P〈0.05);血清中Glyp-ican-3阳性临界水平定为60pg/mL时,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66.67%(40/60);在肝炎、肝硬化组血清中的阳性率为15.38%(2/13);在14例正常人血清中不表达。Glypican-3在肝癌血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肝炎、肝硬化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ypican-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血清AFP水平相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大小、HBsAg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同时检测血清中的Glypi-can-3和AFP,所得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一种的阳性率(P〈0.05)。结论:Glypican-3在肝癌组织和血清中高表达,可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其与AFP联合检测可有效的提高肝癌的诊断率;有可能作为监测肝癌愈后及预防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4.
65.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和TSGF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AFP mRNA情况和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6例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同时采用TS-GF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TSGF含量。结果: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53.5%(46/86),血清TSGF阳性率为80.2%(69/86),AFP mRNA阳性率与TSG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415,P<0.05)。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血清TSGF含量及阳性率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肝癌肝外转移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与血清TS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癌转移呈显著正相关。检测外周血AFP mRNA和血清TSGF含量对判断肝癌细胞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风险可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MRI多种成像序列在脑静脉性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M分布及MR征象。常规平扫后,其中18例加做增强后T1WI扫描,CE-MRA8例,3D-TOFMRA3例,SWI6例。结果 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或导静脉)通常为长T1长T2信号影,少数为短T2信号;髓静脉为长T1、长T2或等T2信号,大部分显示不佳,增强后可清晰显示多根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呈典型"水母头"状或"蜈蚣"、"树根状"改变。SWI显示CVM更为敏感,引流静脉和髓静脉均为低信号。结论各种MRI成像方法相结合能满意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在其诊断和合并症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7.
In order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of γ-GT foci(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positive hepatocyticfoci) as a preneoplastic marker in AFB_1-inducedhepatocarcinogenesis,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for a long period after a short-term invivo test model of AFB_1-induced hepatocarcino-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的作用。方法利用MTT法、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RAP)法、RT-PCR、SouthernBlot和荧光染色法,分别测定经过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多种化疗药物(顺铂、表柔比星、丝裂霉素、长春新碱)作用后BEL-7404端粒的变化。结果化疗药浓度越高和作用时间越长,端粒酶活性抑制、hTERT表达下调和端粒平均长度缩短越显著,其中顺铂和丝裂霉素作用最强。高浓度顺铂在48h(活性=0.18±0.14,t=85.42,P=0.000)、丝裂霉素在72h(活性=0.15±0.02,t=15.2,P=0.004)后端粒酶活性完全抑制,其余各组均未达完全抑制。中低浓度长春新碱对端粒长度无明显抑制(t=3.883,P=0.06;t=4.171,P=0.053),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抑制。结论化疗药对BEL-7404细胞端粒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强弱与药物种类、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的可能机制及其阻断肝癌分子机制的可变剪接事件。方法 构建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模型,提取大鼠肝组织总RNA,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大鼠肝组织进行RNA-seq测序,以大鼠基因组数据为参考,纳入目前已知的具有多种可变剪接存在的332个参考基因,鉴定和分析大鼠基因组的可变剪接基因,并对具有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基因进行GO分类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析。结果 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未成癌组与对照组有18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功能上;成癌组与对照组有37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和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与未成癌组有32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发现7个与细胞增殖调节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发生异常,其中成癌组、未成癌组和对照组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改变可能在AFB1诱导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广西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评估广西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 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选取广西9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别、肿瘤别分层分析广西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人口标准化率计算以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和Segi's世界人口结构为标准。 结果 2014年纳入分析的9个肿瘤登记地区(其中地级以上城市3个,县及县级市6个)。覆盖人口6 934 753人,其中城市人口2 251 773人,农村人口4 682 980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6 213例,死亡9 909例;病理学诊断比例(MV%)为56.92%,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CO%)为0.68%,死亡发病比(M/I)为0.61。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33.79 /10 万(其中男性262.21/10万,女性202.81/10 万),中标发病率为192.11/10 万,世标发病率为187.06/10 万,累积发病率(0~ 74 岁)为21.29%。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64.86/10 万,中标发病率为205.88/10 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18.86/10 万,中标发病率为186.65/10 万。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2.89/10 万(其中男性185.30/10万,女性96.66/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12.92/10 万,世标死亡率为111.66/10 万,累积死亡率(0~74 岁)为12.71%;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47.84/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12.51/10 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40.51/10 万,中标死亡率为114.41/10 万。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胃癌、鼻咽癌、子宫肿瘤、食管癌和卵巢癌,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7.54%。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鼻咽癌、宫颈癌、白血病和脑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报告病例的82.53%。 结论 广西肿瘤登记地区常见的发病与死亡恶性肿瘤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和鼻咽癌是广西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癌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亦应加以关注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