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21.
廖丹颖  梅恒 《肿瘤药学》2024,14(1):9-15
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应答率和持久的缓解。CAR-T细胞治疗在国内外迅速获批用于治疗二线以上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随后其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适应证也相继获批。CAR-T细胞治疗改变了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格局。随着CAR-T细胞在真实世界的广泛应用和早期治疗病例随访时间的延长,有部分患者可通过CAR-T细胞治疗获得临床治愈,这进一步肯定了CAR-T细胞在治疗高危淋巴瘤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CAR-T细胞治疗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患者的选择和治疗的时机、与现有治疗方式的优劣对比;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通过桥接治疗以及联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确认对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作用等。本文将概述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相关进展,并浅要讨论CAR-T细胞治疗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2.
短暂发作性脑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律失常,但这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者于四年内见到29例因心律失常而并发这种脑缺血的患者,其中14例过去均未能查清原因。本文报告其中9例,患者年龄56~84岁,男4女5。均有过突然不省人事或阵发眩晕史,伴有或不伴有眼花、复视、失视等先兆,或伴发双颊潮红。初时曾被看作是五官疾患、前庭疾患或癫痫而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23.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病原诊断,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胸水结核杆菌培养,由于胸水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很低,且培养所需时间较久,因此常延迟诊断。本文是作者报告在最近三年内,进行壁层胸膜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经验。作者采用De Francis等氏介绍的穿刺方法,在普鲁卡因浸润麻醉后,先用19号针头,接連注射器,渐渐刺入胸膜腔,进行常规胸腔穿刺。当抽得胸水后,针头不再刺深,用止血钳在平皮肤的水平夹住针头后拔出针头,针尖与止血钳之间的距离即代表壁层胸膜的深度,壁层胸膜深度减去5—10毫米,所得出的距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TiO_2)对家兔凝血系统、血浆蛋白及血细胞的影响,初步研究其血液相容性.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在给药的0,1,2,4,8,24,48 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I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含量;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并在0和48 h时于光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结果 TiO_2纳米粒对家兔的PT、APTT、FIB、PF-4、RBC、WBC、PLT均无明显影响(P>0.05);且同组中不同时间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48 h时各种血细胞形态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iO_2纳米粒对家兔凝血功能、血浆蛋白及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无影响,是一种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人源化和鼠源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安全性、短期及长期随访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析2016年5月至2023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80例R/R B-A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中接受鼠源CAR-T治疗31例, 人源化CAR-T治疗49例。结果鼠源和人源化组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比例分别为61.3%和65.3%, 其中接受鼠源CAR-T的患者发生重症CRS的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19.4%对8.2%, P=0.174), 两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严重CRS。1~2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发生率为12.9%和6.1%, 无患者发生高级别ICANS。鼠源组和人源化组中白血病患者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74.2%和87.8%。在中位时间为10.5个月的随访期中, 两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RFS)期均为12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期均未达到。在45例基线骨髓白血病细胞负荷>20%的患者中, 接受人源化CAR-T治疗的患者1年...  相似文献   
26.
<正>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可导致全球约10万患者死亡[1]。近20年来,随着新药的研发和应用,骨髓瘤患者生存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60%[2-4]。尽管如此,骨髓瘤仍然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表现为持续抵抗或最终复发,仍然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其预后。免疫治疗开启了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refractory/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RRMM)治疗的新纪元,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治疗展示出显著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27.
白血病(leukemia)是常见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之一,可导致白细胞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或者显著升高。而白血病发生于妊娠期临床较为罕见,国外报道的年发病率约为1/(10 000~100 000)。妊娠合并白血病会增加患者在妊娠期和围产期出血、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死亡等风险,也增加流产、畸胎、死胎、胎儿生长受限和早产的风险。由于病例数量有限,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妊娠合并白血病的管理规范和临床共识,这给产科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章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妊娠合并白血病的孕期监护及分娩决策,以期为妊娠合并白血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正随着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及快速发展,细胞治疗为某些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细胞治疗早期以自体TIL、DC-CIK、NK细胞治疗为主,自2012年起新型细胞治疗产品"CAR-T细胞"治疗逐渐风靡全球,并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多种方式开始进入临床应用~([1-2]),我国台湾省也于5月3日正式批准了首家免疫细胞治疗的临床医院。我国医疗机构虽相继开展了大量细胞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但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化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  相似文献   
29.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TF)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TF expressing cell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FCM).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rat soluble TF was quantitat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The ability of EGFP-EGF1 in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as tested by prothrombin time assay.The FCM res...  相似文献   
30.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EGF1 domain peptide with tissue factor (TF) and its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ere explored. The TF expression model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 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TF expressing cells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 (FCM). The affinity of EGFP-EGF1 and rat soluble TF was quantitated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The ability of EGFP-EGF1 in triggering coagulation was tested by prothrombin time assay. The FCM results showed recombinant factor VII (rFVII) could definitely depress the integration of EGFP-EGF1 with recombinant TF (rTF) (68.65%±3.86% vs 57.98%±4.71%, P<0.01). The SPR results indicated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ka of EGFP-EGF1 proteins was higher than rFVII (8.29±1.39 vs 3.75±0.32, P<0.01). However, the EGFP-EGF1 protein lost the activ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blood plasma of normal SD rats (56.8±3.2 s vs 17.8±3.4 s, P<0.01).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at EGF1 peptide could specifically bind to TF without the ability of triggering coagulation. EGF1 peptide may be a good target head for delivering drugs to TF in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