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内源性非编码RNA,最初在植物类病毒、酵母线粒体和丁型肝炎病毒中被发现.近些年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量circRNA在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组织或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异常,并通过调控下游靶分子如微小RNA(micro RNA,miRNA)或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RBP)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耐药、自噬及免疫逃逸,有潜力成为肿瘤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成为胰腺癌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文归纳了近年来胰腺癌领域研究较深入的circRNA,并就其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根治性切除33例(44.6%),其中26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行姑息性切除19例(25.7%);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2例(29.7%).结果 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的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引流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根治性切除术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49%;姑息性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19%;引流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3%、15%、0.结论 根治性切除组的生存率较姑息性手术及引流手术组明显提高,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率和生存率;联合肝叶切除有利于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胰瘘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共发生术后胰瘘14例,发生率18.4%。该14例胰瘘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5.7%,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死亡(7.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4.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又称硬化性胰腺炎、硬化性胰胆管炎、淋巴浆细胞性胰腺炎、胰腺慢性炎性硬化、自身免疫性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等,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胰腺炎症。AIP作为最先发现的一种IgG。相关性疾病(IgG4-RD),于1995年南Yoshida等提出,并逐渐以一个全新的临床疾病独立分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Hamano等Ⅲ发现,AIP患者血清IgG4水平明显增高,并常合并其他器官和组织病变,如唾液腺、胆管和腹膜后组织等.而这些器官和组织中常伴有大量IgG4阳性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胰头癌和远端胆管癌术前检验指标的差异性, 构建并验证列线图诊断模型, 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开腹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43例, 其中包括177例男性和66例女性, 年龄(58.9±8.9)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 将243例患者分为胰头癌组113例和远端胆管癌组1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回归方法筛选出胰头癌的最佳预测指标, 运用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 以k折交叉进行内部验证。结果筛选出7个胰头癌与远端胆管癌鉴别诊断的指标:年龄、体重下降速率、主胰管直径>3 m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癌胚抗原、肿瘤糖类抗原125。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k折交叉验证的C指数为0.868, 表明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 预测概率与理想概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72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术前对影像学难以区分的胰头癌和远端胆管癌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1年3月10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肝移植术后治疗方案;治疗组56例,除给予常规肝移植术后治疗方案外,同时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所有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作为肝移植术后常规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17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怀疑真菌感染时,行体液(痰、血、尿、胆汁、引流液等) 或导管真菌培养,结合胸腹部CT 影像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结果综合判断,一旦诊断确定,即给予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217例患者中,22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0.1%,感染发生在术后4~34d。在22例次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感染占63.6 % ,曲霉菌感染占31.8%。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63.6 %,伏立康唑治疗有效者占22.7 %,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者占4.5%,2例(9.1%) 各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9 %。结论: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综合判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38.
腹腔镜治疗急性嵌顿性胆囊结石24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7年247例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手术成功235例,成功率95.14%,中转开腹12例,无胆道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3.9d。结论LC治疗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巧,适时中转手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40.
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肿瘤内血管生成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用抗F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对40例进展期胃癌内的血管进行标记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密度(30±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3)(P<001),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瘤内血管密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此法对判断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