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3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早产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T、B细胞功能发育未成熟的问题比较突出[1].早产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效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虽然国内外已开展一些相关研究[2,3],但仍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配对研究方法,对早产儿和足月儿HepB初次免疫和低、无应答者再次免疫后的抗体应答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高载量孕妇孕期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es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水平和HBVe抗原(HBV e antigen,HBeAg)阳性率以及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对其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HBV-DNA高载量(≥2×10^6IU/mL)孕妇血清学检测结果、抗病毒药物使用等信息,描述HBV-DNA载量和HBeAg阳性率;对HBV-DNA高载量孕妇所生婴儿进行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免疫,在完成第3剂HepB后7月龄-2岁对乙肝表面抗原和HBV-DNA进行随访检测,分析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结果共纳入1822名HBV-DNA高载量孕妇,接受、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别占75.19%、24.81%。孕妇妊娠期、分娩前HBV-DNA≥1.0×10^8IU/mL比例分别为68.10%(933/1370)、0.15%(2/1370)(χ^2=2692.27,P<0.0001)。接受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96.53%(1001/1037)、96.16%(1251/1301)(χ^2=0.23,P=0.635),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70%(298/305)、96.98%(417/430)(χ^2=0.36,P=0.550)。两组HepB和HBIG联合免疫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42%(3/714)、6.67%(14/210)(χ^2=31.69,P<0.0001)。结论孕妇HBV-DNA高载量以≥1.0×10^8IU/mL为主,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HBV-DNA载量,结合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显著降低其所生婴儿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大量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严重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测定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60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aPTT、PT、TT明显缩短(P0.05),血浆Fbg水平在输注后显著升高(P0.05)。60例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包括手术,输注冷沉淀和抗感染等)后,24 h生命体征均得到一定改善,无因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病例。结论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出血症征,加快创伤组织修复,提高大量失血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5 μg和10 μg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初免后5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 选用5 μg(重组啤酒酵母)和10 μg(重组汉逊酵母)HepB,按照"0-1-6"程序完成3剂次初免的新生儿,并在接种第3剂次后1~6个月(T0)和5年(T1)后分别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定量检测抗-HBs,比较两剂量接种后正常应答和高应答(T0时抗-HBs ≥ 100 mIU/ml)者T1时的抗体阳性率(抗-HBs ≥ 10 mIU/ml)和平均抗体浓度(GMC);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接种剂量与抗体持久性的关系。结果 HepB 5 μg组和10 μg组分别共有1 883名和1 495名观察对象纳入分析,T1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92%(943/1 883)和75.92%(1 135/1 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75,P<0.001);GMC分别为10.23(95%CI:9.38~11.16)mIU/ml和28.91(95%CI:26.65~31.35)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6,P<0.001)。10 μg组T1时抗-HBs阴转者抗-HBs滴度分布与5 μg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HepB初免剂量与T1时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滴度均独立相关[P<0.001,OR=1.44(95%CI:1.20~1.73);P<0.001,β=0.27(95%CI:0.14~0.40)]。结论 新生儿使用10 μg重组HepB初免后5年抗-HBs持久性优于5 μg重组HepB。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在实验室检验能力方面的建设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利用SAS 9.2软件和Excel 201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我国各级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人数及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专用实验室数量在2012年增幅较大,之后增长速度放缓;实验室仪器设备拥有率在2011年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稳,东部地区各级疾控中心平均拥有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省、县区级疾控中心基本检验项目达标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而地市级疾控中心基本检验项目达标率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结论: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卫生检验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拥有率与地市、县区级相比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我国东、中部疾控中心检验项目开展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比较薄弱;省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项目在数量方面地区均衡性和公平性最好。  相似文献   
56.
麻疹疫苗的接种程序是怎样的?9月份的大规模强化接种与常规免疫有何不同? 由于麻疹病毒只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及其寒热减方对HCT116结肠癌细胞增殖、脂肪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去柴胡、小柴胡汤去黄芩、小柴胡汤去半夏、小柴胡汤去生姜煎液不同质量浓度(0.5,1.0,1.5 g·L-1)培养HCT116细胞,另设不加药空白组和秋水仙碱(1.0,2.5,10.0μmol·L-1)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CT116细胞的增殖活力,苏丹红Ⅳ染色法检测脂肪,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酶活性,热稳定实验区分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AP),肠型碱性磷酸酶特异抑制剂(L-苯丙氨酸)抑制实验,区分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中的肠碱性磷酸酶(IAP)。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小柴胡汤及其寒热减方对HCT116结肠癌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小柴胡汤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秋水仙碱组细胞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空白组脂肪累积细胞率显著高于小柴胡汤及其寒热减方5组(P0.01),小柴胡汤组脂肪累积细胞率最低(P0.05),小柴胡汤去柴胡组脂肪累积细胞率显著低于小柴胡汤去半夏组和小柴胡汤去生姜组(P0.01),小柴胡汤去黄芩组脂肪累积细胞率显著低于小柴胡汤去半夏组和小柴胡汤去生姜组(P0.01),秋水仙碱组无脂肪累积。小柴胡汤及其寒热减方5组细胞内IAP酶活性高于TNAP活性(P0.01);培养液中TNAP酶活性高于IAP酶活性(P0.01)。小柴胡汤去柴胡组细胞内IAP酶活性高于小柴胡汤去半夏组和小柴胡汤去生姜组,小柴胡汤去黄芩组细胞内IAP酶活性高于小柴胡汤去半夏组和小柴胡汤去生姜组(P0.01);在培养液中,小柴胡汤去半夏组和小柴胡汤去生姜组TNAP酶活性均高于小柴胡汤去柴胡组(P0.05)和小柴胡汤去黄芩组。结论:小柴胡汤及其寒热减方均抑制HCT116癌细胞增殖,小柴胡汤寒热并用全方抑制作用最强。寒药减方与热药减方对脂肪累积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不同。小柴胡汤中寒药和热药并用,分别作用于TNAP和IAP,调节脂肪转运代谢,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8.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 2014 全年间在我院行 Hp 检测的 11 096 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其 Hp 的感染情况; 以体检者的性别、 年龄、职业为依据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1 096 例体检者 Hp 总感染率为 30.52% (3 386/11 096), 其中男性为 34.77% (1 784/5 131), 女性为 26.86% (1 602/5 965), 男性高于女性 (P < 0.05); 将体检者按照年龄分为 19~29 岁、 30~39 岁、 40~49 岁、 50~59 岁、 60~69 岁和 70~92 岁组, 其 Hp 感染率分别为 19.50% (379/1 944)、 25.82% (650/2 517)、 31.59% (908/2 874)、 37.48% (915/2 441)、 41.09% (353/859) 和 39.18% (181/462), 其中 50~59 岁、 60~69 岁和 70~92 岁组>40~49 岁组>30~39 岁组>19~29 岁组 (P < 0.003); 根据体检者职业不同进行分组研究, 在医务工作者、 工人、 教师、 工程师、 职员、 公务员、 其他等 7 个组中 Hp 感染率分别为 25.42% (586/2 305)、 29.35% (1 062/3 618)、 30.61% (360/1 176)、 32.49% (116/357)、 33.44% (205/613)、 34.52% (455/1 318) 和 35.23% (602/1 709), 医务工作者 Hp 感染阳性率 25.42 (586/2 305) 低于工人、 教师、 职员、 公务员和其他人员各组 (P<0.002)。结论 应加强中老年尤其是男性的 Hp 诊疗管理, 普及 Hp 感染预防相关医学知识, 从而更有效地预防 Hp 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新生儿及以上人群接种10微克(μg)/0.5毫升(m1)和5μg/O.5ml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 sCerevisideYeast,HepB.SCY)的免疫学效果,以及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HBV)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后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的临床试验,各组按1:1比例分别接种long和5μgHepB-SCY。将新生儿分三组:即母亲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V e HBeAg)均为阴性组,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母亲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组。将非新生儿人群分成1月龄~5岁、6~15岁、≥16岁组。检测各组免疫前、后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toHBsAg,Anti-HBs)阳转率和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保护率。结果lOggHepB.SCY对新生儿及以上人群全程免疫后,Anti.HBs阳转率为95.27%~98.86%,Anti-HBs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s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340.87毫国际单位,毫升(mlU/ml)~837.56mlU/ml;与使用5峭HepB.SCY全程免疫后的Anti-HBs阳转率91-3%~98.8%和GMC220.86mIU/ml~701.30mIU/ml相比,各年龄组问Anti-HBs的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C除新生儿组(X2=4.012,P=0.045)外,其余各组问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Ogg和5ggHepB-SCY在HBsAg和HBeAg双阳性组全程免疫后,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90.70%和88.6%,阻断HBV母婴传播保护率分别为92.25%和84.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单阳性组中,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95.7%和100.0%、保护率分别为95.75%和1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Ogg和51.tgHepB-SCY对新生儿及以上人群均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除新生儿组Anti.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保护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注册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2008L02895号。  相似文献   
60.
2009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国200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病情况及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流行现状及特征,为加强预防控制流脑暴发流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上报资料、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对2009年流脑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0.05/10万,国家级监测点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76例);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42.14%和30.07%。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23.16%,B群占4.21%,C群Nm占65.26%;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0.87%,B群Nm占28.26%,C群Nm占22.83%;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5.51%,C群为65.71%。结论中国流脑C群Nm检出比例逐年增多,病例最多的安徽省已成为C群流脑病例为主;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