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中国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直肠癌治疗中的难点。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特点是低位直肠癌和年轻患者多见。低位直肠癌患者无法实现保肛。手术后腹部永久性肠造口给患者生活和社交带来的不便以及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临床工作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行低位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会阴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临床研究工作,1962年天津滨江医院的张庆荣等首先报道了股薄肌移植肛门括约肌成形术[1],之后相继有王平治[2]、席忠义[3]、范桢[4]、高春芳[5]和徐忠法[6]等报告了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后重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各种手术方法,均在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会阴人工肛门重建的理论基础1·1解剖和生理基础在直肠与肛管中,直肠横襞的作用是支持直肠内粪块,并使粪便回旋下行以减慢其运动至肛门的时间。而肛管,即外科学/功能学肛管,则具有独特的解剖学和复杂的生理学特性,在排便节制中起关键作用。直肠肛管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下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支配。肛垫的神经是肛门反射中重要的感受装置,并对直肠内容物的性质有精细的辨别能力。在盆底的肌肉系统中...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面检索2008年8月前发表的评价西妥昔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二线或一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入选试验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疗效数据.对研究目的 相同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定量合并,对不符合定量合并要求的数据作统计描述.结果 符合选择标准的临床试验22项,其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13项单组试验.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目的 和干预措施互不相同,未能进行定量合并.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先前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阳性的转移性大肠癌有效率16.4%~23.0%,中位生存期8.6~10.7个月,一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有效率42.0%~67.0%,中位生存期33.0个月.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有效率46.0%~72.0%,中位生存期28.2~30.0个月.与KRAS突变型的转移性大肠癌相比,KRAS野生型患者能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中获得更高的有效率和更长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疗效肯定,KRAS基因状态可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检测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及其方法。方法 对100例结直肠癌患者取血清,另取献血员19例,非肿瘤患者13例为对照;并另取癌组织13份,癌旁组织11份作对比观察,同时用三种方法进行检测。一为对p16基因甲基化分析;二为对其进行缺失分析,三为对其进行点突变的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异常甲基化为58 %;缺失为14 %;点突变为25 %;癌组织之结果与血清相似;而癌旁组织显然较低。SSCP阳性者经序列分析证实有3例为错义突变,1例为移位,1例为同义突变。其中4例造成p16蛋白的缺失。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三项联合应用其灵敏度为75 %,特异性为96.87 %,准确率为80.30 %。比文献用CEA+CA19-9+CA72-4+CA242 四项指标联合之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皆高,尤其是特异性。如果仅用甲基化加突变亦与之相当。结论 血清DNA含量不高但能反映人体对肿瘤的负荷,实验对DNA的质和量的要求不是太高,能检出10-3的DNA片段,可用于临床诊断及大面积普查,并可用于对出院患者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CTF方案和NT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 CBR)。方法: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60例,分为CTF组(CTX THP 5蛳Fu)30例,NT组(NVB THP)30例。结果:CTF组有效率63.3 % (19/30),CBR率53.3 % (12/30);NT组有效率66.7 % (20/30),CBR率53.3 % (16/30)。组间疗效及CBR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静脉炎,均为可逆性。结论:CTF方案和NT方案对于复发或有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20例大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本组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50%(75/120).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预后有关,p53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0 1).结论p53基因可能是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Milligan—Morgan术(MMH)治疗Ⅲ、Ⅳ度内痔的远期疗效。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100例Ⅲ、Ⅳ度内痔患者分别采用PPH(PPH组,42例)和MMH(MMH组,58例)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差异。结果PPH组与MMH组术后2年比较,在出现肛门溢液(2.38%比20.69%,P=0.007)、皮赘(9.52%比25.86%,P=0.040)和细便(2.38%比18.97%,P=0.027)方面PPH组术后少见,总的并发症发生率(9.52%比25.86%,P=0.040)和总排便功能异常(9.52%比29.31%,P=0.017)方面PPH组术后也少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痔脱垂复发(14.29%比10.34%,P=0.549)、症状改善满意度(92.86%比87.93%,P=0.636)和总的症状复发(19.05%比25.86%,P=0.424)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H与Milligan-Morgan术治疗Ⅲ、Ⅳ度内痔的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PPH安全、并发症少、对排便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27.
直肠癌保肛手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山西省肿瘤医院(030013)梁小波白文启近代直肠癌外科治疗的显著特点是保肛手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日趋风行。据Dermot的资料:50年代保肛手术仅占20%~32.8%,60年代69.3%,70年代8...  相似文献   
28.
会阴部“模拟人肛”治疗低位直肠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除低位直肠癌腹部造瘘之苦,作者设计了会阴部“模拟人肛手术”。从1986年5月—1988年4月共做60例。本手术采用离体结肠平滑肌片作人工内括约肌、折叠肠管前壁作人工瓣膜组成弹性肛管,然后根据肿瘤部位和侵犯度分别与部份外括约肌吻合(Ⅰ型)或与会阴部皮肤缝合(Ⅱ型)。这种手术的优点在于同时模拟多种肛门解剖结构,组成以人工内括约肌自主收缩为主体的联合控制体系,从而赋予“模拟人肛”以仿生特性。其中32例于术后1—3月分别进行各项功能检查、效果良好。自控能力达一级者19例(60%),二级者10例(31%),三级者3例(9%)。  相似文献   
2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在已经明确大部分GIST由c-kit或PDGFRA的突变引起(Hirota S,Isozaki K,Moriyama Y,efal.1998:Hei Firich MC,Corles SCL,DuensingA,etal.2003)。手术切除是GIST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易复发或转移。分子靶向治疗极大地提高了GIST的生存率。辅助及新辅助治疗、耐药问题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