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中央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脑中央区肿瘤患者,手术前行fMRI,明确脑皮质感觉、运动区与肿瘤的关系。结果:6例脑中央区肿瘤患者的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均在fMRI上获得确定。5例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均达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额顶叶胶质瘤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后行放射治疗。术后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未加重。结论:功能MR(fMR)图像对脑中央区肿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评估手术风险,术中选择手术切除肿瘤的进路等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垂体不同单次剂量照射后的放射反应.方法采用依附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立体定向照射系统对幼年小型猪垂体一次施行照射,观察照射后血清睾酮、T3、T4、皮质醇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照射后血清睾酮水平的降低出现最早,15Gy以下组在观察期末出现不同程度恢复,20Gy组血清睾酮和T4在实验后期呈持续低水平(F=2.57,P>0.05),血清T,和皮质醇水平未出现改变(F=1.96,P>0.05).结论垂体腺分泌细胞具有不同的放射敏感性,5Gy照射即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但15Gy照射后仍能部分恢复.对于单次20Gy的剂量照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细胞有较好的耐受,促甲状腺素分泌细胞轻度受抑.  相似文献   
53.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组较少见、以下级运动神经元变性的疾病。发病年龄较晚,多在30岁以后,为性连隐性遗传,主要表现为近端肌萎缩伴球麻痹。可见广泛的束震颤,无锥体束征及感觉障碍。病理上病变仅在脊髓前角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故认为是不同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一组独立的疾病。现将我院经尸检确诊的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简单地讨论。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颅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颅内MGCT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OCT4、CD117、CD30、AFP、nestin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结果颅内MGCT可以由多种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组成,镜下病理形态多样.结论颅内MGCT的治疗和预后与病变包含的不同肿瘤成分有关,因此准确和完整的病理诊断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P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以及院外会诊PMA手术病例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3岁.3例中2例表现为头痛,其中l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另1例有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2例肿瘤位于鞍区,1例位于小脑.影像学示2例鞍区肿瘤为实性肿瘤,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另1例小脑肿瘤为囊实性病变伴有环形强化.结果 镜下病变区肿瘤由双极性梭形细胞组成,间质疏松、内含黏液,部分区域内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形成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其中2例病变区未见Rosenthal纤维及嗜酸性颗粒小体.1例肿瘤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型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结构;另一部分为梭形肿瘤细胞呈星网状散在分布于黏液背景中,部分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1例小脑肿瘤于手术切除后3个月复发,余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 PMA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特征与PA不全相同,也称为PA不典型型,手术后常易复发.早期出现脑脊液播散等侵袭性生物行为,属WHOⅡ级肿瘤.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寰枢侧块关节内固定手术时保留颈2神经根对复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我科对收治的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71例行寰枢侧块关节复位、钉棒内固定术,其中颈2神经根保留组39例,颈2神经根切断组32例,比较两组复位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问卷调查评估后枕部疼痛与麻木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颈2神经根保留组与切断组复位程度及后枕部皮肤疼痛/麻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侧块关节内固定手术时保留颈2神经根对手术复位程度无太大影响,导致的后枕部疼痛或麻木不影响患者术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下丘脑错构瘤手术病例9例,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临床上4例表现为性早熟,1例为发育迟缓及视力障碍,1例表现为头痛,3例有痴笑性癫病史。所有肿瘤均位于下丘脑部位,影像学上均未有增强改变。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18岁,平均7.5岁。组织学上,病变区为大致正常的神经元及胶质纤维组织,但在细胞种类及分布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病例呈皮层样结构,由小神经元及星形细胞构成;部分见结节状小神经元聚集,部分为神经元弥散分布于胶质纤维中。其中2例由大神经节细胞组成,部分呈灶性聚集,周围见少突胶质细胞呈卫星包绕。胶质成分主要为星形细胞,偶见少突胶质样细胞;2例合并鞍上脂肪瘤。结论下丘脑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为一良性病变,单纯手术切除即可治愈。病理诊断时极易误诊为正常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总结27例骶管内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是否合并脊髓栓系、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囊肿完整切除18例,部分切除9例;囊肿切除后,空腔填塞脂肪18例;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后治愈。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有力手段,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严密结扎漏口为主,术中填塞脂肪、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及术后合理体位可以有效防止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