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肺癌(SPL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乳腺癌患者664例,选取最终经病理或随访证实为SPLC 61例[肺腺癌(ADC)55例、肺鳞癌(SCC)4例、小细胞肺癌(SCLC)2例]、乳腺癌肺转移(MBC)30例、炎性病灶23例;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并于检查期间未进行任何治疗。SCC及SCLC病例数较少,不做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ADC组、MBC组及炎性组的一般资料、18F-FDG PET/CT表现和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DC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55例ADC患者中,微浸润性腺癌(MIA)12例、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低危...  相似文献   
12.
炎症机制对脑损伤和脑损伤后的潜在修复有重要的作用。脑出血后产生的各种刺激促进了炎症反应的进展。血肿组分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吸引病灶周围的炎性浸润。临床研究发现,炎症信号途径参与了小胶质细胞激活、白细胞浸润、Toll样受体的激活等。近年来对于Toll样受体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介导的炎症通路在肿瘤、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Toll样受体还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如阿尔兹海默病、脑中风、多发性硬化等。了解Toll样受体与脑出血的关系,对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疾病,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的压力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会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但是.咨询心态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那么,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咨询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药物透入配合中药敷脐在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于本院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对照组于术后进行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进行超声药物透入配合中药敷脐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以及手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24.72±3.65)、(23.32±4.58)、(33.32±5.58)h,对照组为(32.29±4.16)、(42.87±5.93)、(49.87±6.93)h,组间比较三项指标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腹胀的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纳差、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9(22.5%)、8(20.0%),对照组为20(50.0%)、19(4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采用超声药物透入配合中药敷脐疗法,能有效调节机体功能,缩短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改善纳差、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1型(SPINK1)对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舟山医院就诊的153例肺腺癌患者和28例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SPINK1浓度,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SPINK1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肺腺癌患者血清与癌组织SPINK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血清SPINK1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浸润性肺腺癌患者血清SPINK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和浸润性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SPINK1浓度与癌组织SPINK1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77,P=0.014)。血清SPINK1低浓度患者主要分布于SPINK1蛋白低表达组,而血清SPINK1高浓度患者主要分布于SPINK1蛋白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SPINK1低浓度与高浓度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淋巴结转和胸膜侵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TNM分期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PINK1浓度(OR=1.967,95%CI:1.116~4.116,P=0.033)、癌胚抗原(CEA)(OR=2.189,95%CI:1.211~5.516,P=0.025)和肿瘤大小(OR=2.121,95%CI:1.200~5.226,P=0.034)是浸润性肺腺癌独立预测因素。血清SPINK1浓度绘制ROC曲线,AUC为0.83,最佳截断值为1288.5729pg/ml,灵敏度为0.743,特异度为0.827。结论肺腺癌患者血清SPINK1浓度升高可以反映癌组织SPINK1表达水平,对浸润性肺腺癌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阔叶黄檀三萜类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黄檀属植物中阔叶黄檀(Dalbergia latifolia)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将阔叶黄檀心材50.0 kg,粉碎,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浸膏。浸膏经水分散,通过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制备得到上述4个萃取部位。然后分别采用硅胶,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C18色谱柱(ODS)及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各个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理化分析、波谱分析及质谱分析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阔叶黄檀中分离鉴定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3-O-α-L-arabinopyranosyl-28-O-β-D-glucopyranosyl pomolic acid(1),β-sitostenone(2),β-sitosterol(3),豆甾醇(4),β-香树脂酸乙酸酯(5),β-香树脂醇-3-棕榈酸酯(6),3-乙酰齐墩果酸(7)。结论:化合物1,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阔叶黄檀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4+/CD24-表型与BRCA1及basal-like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石蜡标本共217例,根据免疫学标志物把217例乳腺癌划分为5类分子亚型:basal-like型、luminal A型、luminal B 型、Her2过表达型和normal breast-like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5/6、BRCA1和CD44/CD24双染的情况,分析CD44+/CD24-表型与basal-like乳腺癌及BRCA1相关性乳腺癌的关系。结果:217例乳腺癌标本例中,luminal A型130例、luminal B型15例、HER2过表达型21例、basal-like型29例、Normal breast-like型22例。BRCA1相关性乳腺癌57例。basal-like乳腺癌组织中BRCA1缺失率86%(25/29),明显高于乳腺癌其他分子亚型(P<0.001)。basal-like乳腺癌组织中含CD44+/CD24-肿瘤细胞者20例 (20/29,69%),明显高于乳腺癌其他分子亚型(P=0.003);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中含CD44+/CD24- 肿瘤细胞者53例(53/57,93%)。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basal-like乳腺癌有关;CD44+/CD24-干细胞表型主要存在于basal-like乳腺癌及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设对照组(0μg/ml TanⅡA)和处理组(0.25、0.50、0.75μg/ml TanⅡA),处理MCF-7细胞48 h.MTT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F-7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各组MCF-7细胞中p53、Bcl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TanⅡA处理组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随着TanⅡA作用剂量的增加,MCF-7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0.75μg/ml TanⅡA处理组的p5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0.75μg/ml TanⅡA处理组的p53 mRNA表达水平增加,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4.88倍和0.42倍(P﹤0.05);0.75μg/ml TanⅡA处理组的p-AKT蛋白表达水平(0.866±0.015)低于对照组的p-AKT蛋白表达水平(1.00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ⅡA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其凋亡作用与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其抗凋亡机制与p-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妊娠合并乳腺巨大恶性分叶状肿瘤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第1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局部放疗后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第2例患者,手术后短期内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迅速出现双肺、胸膜转移,化疗疗效不显著,患者最终死亡。结论: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异质性显著,其诊治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