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降间骨折患者与无骨折人群的骨密度及骨强度指标,分析导致骨折的可能危险㈥素,寻找预防骨折发生的可靠指标,方法分别将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65例未发生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存其人院后应用双能X线吸光测定法(DXA)测定其骨密度,随后应用髋关节结构分析软件(HSA)计算所有患者的骨强度指标,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校正年龄后两组间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密度BMD值以及骨强度指标中的横截面转动惯量、截面模量Z值、屈曲比率、皮质骨厚度以及髋关节轴线长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髋关节辅线长度P=0.021,其余各项指标p值均=0.000),而股骨颈干角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继续加入相应部位骨密度BMD值校正后两组间所有的骨强度指标都失去了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的增加以及体质指数(BMI)、股骨颈截面模量Z值、股骨颔皮质骨厚度的减小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3、0.032、0.001、0.000)。结论骨强度指标联合骨密度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年龄的增加以及BMI、股骨颈截面模量Z值、股骨颈皮质骨厚度的减小会增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 1年2月至2012年10月,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前、术后1d、术后3 m、术后6 m、术后12 m和术后18 m分别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通过测量CT矢状位图像获得骨折椎体前缘、中间的椎体高度,并测量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 m(平均22 m).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和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天伤椎前缘和中间的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矢状位Cobb角则由术前(16.5±4.7)°显著下降至(5.7±3.2)°(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发现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以及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压缩椎体以及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出现.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满意,可以防止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和相邻椎体新发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年龄对骨组织不同区域的骨钙、磷及金属微量元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并在术中用改进的空心钻头对骨组织的皮质骨与松质骨整体取材, 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高龄组(<85岁)和超高龄组(≥85岁)。运用X线聚焦荧光能谱仪检测骨组织皮质骨区域、松质骨区域及交界区域的钙、磷、锰、铁、铜、锌元素含量比重, 结合相应患者的血骨代谢指标及髋部骨密度值, 比较2组患者骨代谢、骨密度值及骨组织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差异性, 并分析研究年龄、BMI等与骨组织不同区域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在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区域, 超高龄组的骨铁含量明显高于高龄组(P=0.018), 而骨锰和铜含量较高龄组有所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年龄与交界区域的骨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30, P=0.047), 血钙水平与松质骨区域的骨锰和铁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35、-0.39, P=0.020、0.009)。结论  骨组织中铁元素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在体内蓄积, 而骨铜和锰元素可能会不断丢失。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屈膝30°位CT扫描在髌股关节退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门诊收治的66例年龄40~59岁的髌股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4例,女52例,平均49.5岁。将门诊志愿者15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11例,平均52.4岁。采用CT扫描屈膝20°和30°时的膝关节,测量髌骨外侧倾斜角(patellar lateral tilt angle,PLTA)和髌骨适配角(congruence angle,CA),与对照组人群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人群在屈膝30°和20°时PLTA分别为(15.56±3.63)°和(17.34±4.33)°,PLT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角0°者分别为0例和5例;研究组在20°和30°扫描时PLTA分别为(12.83±5.12)°和(11.84±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膝20°和30°时CA角0°者分别为51例和3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A12°合并CA0°者15例,PLTA为(9.47±3.61)°,PLTA12°合并CA0°者26例,PLTA为(6.78±4.93)°,PLTA12°合并CA0°者9例,PLTA为(15.89±4.26)°,PLTA12°合并CA0°者16例,PLTA为(17.87±2.73)°。结论对于年龄超过40岁人群,屈膝30°位CT扫描时的PLTA12°预示髌股关节早期退变。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探讨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头钉切割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螺钉切割患者,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75.5±7.1)岁;左髋9侧,右髋12例;BMI指数21.5±9.8,股骨近端股骨颈骨密度骨密度-2.8±0.7。初次内固定方式:Gamma钉固定9例,PFNA钉12例。半髋假体均采用Wagner SL生物型假体柄,初次手术至内固定术后至关节置换时间(7.2±4.2)个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评估假体位置。结果 3例患者术后1-2年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晚期肿瘤,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8±6.1)个月。手术时间为(92.5±12.2)min,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骨折。末次随访时3例需单手杖辅助行走,2例需要助行器辅助行走,其余均为自由行走。影像学观察术后无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28.3±17.2)分提高至(76.2±6.2)分。结论 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头螺钉切割,可获得满意初次稳定性,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7.
<正>全科医疗通常被喻为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中"王冠上的宝石(the jewel in the crown)"。从患者个体角度看,全科医疗可以保证诊疗的连续性;从人群角度看,全科医疗服务更加注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措施的开展;从卫生体系的角度看,全科医疗通过临床风险管理实现有效的卫生服务提供,预防过度医疗,提供更为便利的专家服务,有效保护患者利益。  相似文献   
38.
目前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钉治疗已成为首选[1],但常因合并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理想、术后负重过早等导致内固定失败[2].对于初次内固定损伤股骨头或骨质疏松严重难以再次内固定的老年患者,临床上推荐髋关节置换[3],但初次置换所用的股骨柄多为近端固定,而此类患者多遗留股骨近端骨缺损,因此难以获得初期稳定性.近年...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独立能力,为优化临床康复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独立能力评价量表(FIM)调查72例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人口学资料及功能独立能力水平。结果 FIM总分为(88.07±8.15)分;6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生活自理(32.60±2.52)分,括约肌控制(7.60±1.26)分,移动(11.49±1.44)分,行动(6.50±1.24)分,交流(12.76±0.99)分,社会认知(17.03±1.82)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独立能力水平偏低,护士应加强患者功能独立能力方面的健康教育及采取针对性训练,以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