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家系报告 先证者A,男,1949年1月出生,于1996年4月(47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便血诊断为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术后病理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于1998年5月(49岁)因腹痛,腹胀诊断为胃贲门癌,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胃贲门低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32.
报告经腹肛门前会阴或阴道后壁切口切除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56例。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病人排便功能良好。该方法是在男性的肛门前方、女性的阴道后壁做切口,与腹部组配合会师,经此切口将游离的直肠和肿瘤拖出体外,切除肿瘤,然后行对端吻合术,再将吻合后之肠管送回盆腔。该方法与其他保肛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径路直接、创伤小、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及不受肥胖和骨盆狭窄之限制的优点。文中还对手术适应证和防治开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
术后应用吲哚美辛栓对胃肠道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后应用吲哚美辛栓对胃肠道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胃癌和结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24 h给予肠外营养支持7d.吲哚美辛组术后每24 h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CD3+、CD4+和CD4+/CD8+比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有所下降.术后第8天两组病人CD3+、CD4+、CD4+/CD8+比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NK细胞活性均有所改善.两组间比较,吲哚美辛栓组术后免疫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应用吲哚美辛栓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4.
196 5年日本学者尾谷首创 Dou-ble tract代胃术 ,到 1990年已报道 85 0例 ,效果良好 [1 ] 。 1994年我们开始采用该术式用于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 ,通过 2 9例患者的研究观察 ,发现该术式并非理想 ,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低下 ,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 [2 ] 。自 1996年我们开始对该术式进行改良 [3 ] ,增加人工套叠瓣 ,重建 His角 ,通过 8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获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9例 ,男 6 7例 ,女 2 2例 ;年龄37岁~ 75岁 ,平均 5 7.5 4岁。病变部位 :MCA/ MAC2 5例 ,MC/ CM48例 ,MA/AM11例 ,C3例 ,残…  相似文献   
35.
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因左小腿痛,于1988年3月24日入院。入院10个月以前双侧颈部出现数个肿物,伴低烧、乏力、食欲减退,但无咳喘及咳血。当时在本院诊为“颈部淋巴结核”,经抗痨治疗2个月效果不明显而放弃治疗。入院前2个月不慎从1.5米高处摔下,伤后感左小腿疼痛,3天后减轻未介意。10天后又因骑自行车摔伤,左小腿肿胀、剧痛,夜间尤甚,伴低热(37.9℃),无盗汗。在家用中药熏洗、疼痛曾一度缓解,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在当地县医院经摄片证实为“左胫骨骨髓炎”,住院后给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遂行骨髓炎病灶清除术(术中未发现髓腔内有脓液)术后创口迁延不愈,病人日渐消瘦,低热,以慢性化脓性胫骨骨髓炎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36.
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药敏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 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327例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中采集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菌群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327例标本中320例有细菌生长,其中需氧菌328株,厌氧菌436株,以G^-菌为主;在需氧菌中以大肠埃菌为主,占176株;厌氧菌中以类杆菌属为主,占219株;大多数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占64.7%;单纯需菌和单纯厌氧菌感染分别占25%和10.3%;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在90%以上,厌氧菌对甲硝唑(灭滴灵)的敏感率在97.7%。结论 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G^-菌所占比例较大。所有菌种都是人体正常菌种,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性细菌感染是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特征;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厌氧菌对甲硝唑仍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和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患者术后免疫状态和胰岛素抵抗以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按信封法分为治疗组(48例,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和对照组(48例,普通肠内营养).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和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对数化胰岛素抵抗指数(lnHOMA-IR)、降钙素原、T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9.1±4.3)%比(30.1±5.7)%,P=0.043;1.76±0.21比1.36±0.12,P=0.038;(19.3±4.8)%比(13.3±3.2)%,P=0.032];而空腹胰岛素、lnHOMA-IR及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3±1.7) mU/L比(10.2±2.1) mU/L,P=0.041;0.60±0.05比0.88±0.06,P=0.039;(0.12±0.07) μg/L比(0.35±0.12)μg/L,P=0.028].治疗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8.8%(9/48)]明显低于对照组[39.6%(19/48),P=0.025].结论 对于由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腹腔感染患者,应用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及能全力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能改善免疫状态,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在小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组共22例,均为小肠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距瘘诊断间隔时间为6~97 h,其中15例在瘘发生后48 h内手术.2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行肠瘘楔形切除修补术;术后给予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术后3天内给予生长抑素,3天后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共5~7天.结果:22例病人均获成功,术后未再发生肠瘘.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9.6±5.9)天;完全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平均为(13.1±6.2)天.结论:对小肠外瘘病人进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后,采用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方案,能确保肠吻合口的愈合,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9.
Csendes等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出口梗阻的三种术式进行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方法:共90例病人,男72例,女18例,年龄20~78岁;平均47岁.均有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史,时间42~144个月,平均88个月.所有病人入院时有典型的胃出口梗阻症状,如上腹痛,频繁的进食后呕吐、体重下降和脱水.本研究除外有十二指肠球部畸形但临床上和铺助检查缺乏胃出口梗阻证据者以及幽门或(和)胃溃疡病人.胃出口梗阻的诊断按照Balint和Spence制定的诊断标准,共三项,1.病史,2.内窥镜检查,3.盐负荷试验(saline,load tcat).所有病人随机双盲的形式选出下述三种术式中的一种,1.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结肠后胃空肠吻合(HSV十GJ),2.高选译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Jaboulay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HSV+J);3.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窦部切除(SV+A).依据所采用的术式,将病人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改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右半结肠癌患者97例.根据不同的手术路径分为观察组(改良腔镜手术组,n =48)和对照组(传统腔镜手术组,n=49).主要观察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手术质量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中转手术例数),其次观察比较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结果 改良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腔镜手术组[(124.0±27.8) nin vs(156.0±43.6) min,t=4.303,P<0.05],在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改良路径使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更容易操作、稳定、规律的手术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