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胃癌根治术标本52例共计淋巴结1 176枚,平均每例22.6枚(9~60枚),将淋巴结术中评定为阳性、可疑、阴性3类,阳性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可疑、阴性淋巴结切成两半分别保存,可疑且常规病理为阴性的462枚淋巴结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查,研究不同部位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结果5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大量存在,有48.3%(223/462)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肿瘤部位不同(胃窦、胃体部、胃上部)淋巴结转移的顺序和规律不同,跳跃性转移常见.所有淋巴结中No 6 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平均为75.7%,其次为No 3 组为72.9%.No 7、8、9 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50.0%和35.9% .与No 8、9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P<0.05) .结论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不同的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CT值与骨水泥螺钉注入强化剂的相关性,初步筛选需行骨水泥强化的椎体CT值临界范围。方法 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资料89例,随访2年以上。按腰椎椎体是否注入骨水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骨水泥组29例,男4例,女25例;年龄54~84岁,平均(67.8±1.4)岁。非骨水泥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52~85岁,平均(69.4±0.9)岁。测量患者L3~5椎体的CT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CT值与椎体是否行骨水泥强化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T值对骨水泥强化的预测价值,初步筛选L3~5椎体需行骨水泥加强固定的CT值临界范围。结果 骨水泥组L3、L4、L5椎体CT值分别为(65.4±6.0)HU、(68.9±6.5)HU、(78.9±6.3)HU;非骨水泥组L3、L...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非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将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74 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 PEEK棒组和钛棒组。其中 PEEK 棒组 34 例,男 13 例,女 21 例,年龄 51~79(62.4±6.8)岁;L1-L3 节段 1 例,L2-L4 节段 7 例,L3-L5 节段 20 例,L4-S1 节段 6 例。钛棒组 40 例,男 17 例,女 23 例,年龄 52~81(65.2±7.3)岁;L1-L3 节段 3 例,L2-L4 节段 11 例,L3-L5 节段 19 例,L4-S1 节段 7 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 3、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腰椎过伸过屈 X 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 22~34(26.8±5.6)个月。PEEK 棒组手术时间(142.2±44.7) min 和术中出血量(166.5±67.4) ml,低于钛棒组的(160.7±57.3) min 和(212.8±85.4) ml(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EEK 棒组和钛棒组患者腰痛 VAS[(0.8±0.4)分 vs (1.0±0.5)分]、腿痛 VAS[(0.7±0.4)分 vs (0.8±0.5)分]和 ODI[(9.8±1.6)% vs (12.1±1.5)%],与术前[(5.8±1.1)分 vs (6.0±1.1)分]、[(7.2±1.7)分 vs (7.0±1.6)分]、[(68.5±8.9)% vs (66.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 OD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EK 棒组和钛棒组术后 12 个月 ODI[(15.5±2.1)% vs (18.4±2.4)%]及末次随访[(9.8±1.6)% vs (12.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后均有下降,术后 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PEEK 棒组腰椎整体活动度与同时期钛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固定节段活动度均有下降,PEEK 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5±4.6)°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1±1.9)°,钛棒组固定节段活动度由术前(9.8±4.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位椎间活动度均有增加,术后 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上位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内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PEEK 棒半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用于腰椎非融合手术,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同期钛棒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选择,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成人与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二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2012年3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骨科的76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儿童组47例(年龄18岁),年龄8个月~17岁,平均(8.18±5.3)岁;成人组29人(年龄≥18岁),年龄18~54岁,平均(31.59±11.7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婴幼儿除外)。手术疗效通过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症状评分进行评估,平均随访时间(60±62)个月。[结果]疼痛是成人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存在严重神经障碍的患者很少。括约肌功能失调是儿童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儿童组47例中有4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成人组29例中有2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的稳定状态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儿童组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改善显著,而成人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更明显。总体来看,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一经发现应尽快手术治疗,以防止症状出现和(或)加重。对于神经症状不断发展的成人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延缓神经症状的进展,但手术治疗应慎重,尤其是伴有脂肪瘤和神经管囊肿的复杂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应特别注意手术方式及手术策略,由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完成。同时,建议不存在神经症状的成人患者保守治疗,以保持长期、稳定的神经状态。 相似文献
26.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7.
背景:早期有文献报道了部分人工间盘与融合假体联合的颈椎前路杂合手术(Hybrid手术)可获得满意的初中期临床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假体,其应用与临床疗效仍不清楚。目的:比较Mobi-C人工间盘联合ROI-C椎间融合器与单纯ROI-C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方法:选择至少完成4年有效随访的连续双节段病变颈椎病患者91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东直门医院骨伤三科收治,其中48例行颈椎前路Hybrid手术(Hybrid组),43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比较两组以下指标:临床结果包括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痛及上肢痛目测类比评分、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患者满意度;影像学测量包括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2-C7整体活动度、Mobi-C置入节段活动度、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曲度、ROI-C自稳性融合器置入节段融合率及下沉率。结果与结论:(1)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8.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上区分新鲜或陈旧骨折决定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没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院以及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全身骨扫描有禁忌证的患者,寻找一种可以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性质的简便快速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比分析椎体CT值与MRI鉴别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致性,探讨应用椎体CT值诊断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且具有完整MRI、CT检查资料的患者40例,年龄55-89岁,平均(74.63±9.71)岁。根据MRI影像明确椎体骨折性质:MRI压脂像出现骨髓水肿像的高信号影诊断新鲜骨折;椎体形态楔形变化但压脂像未见信号异常则诊断陈旧骨折。对相应椎体及上下邻椎分别测得椎体CT值,目标椎体CT值明显高于邻椎CT值诊断为新鲜骨折,目标椎体CT值与邻椎CT值无明显差异诊断为陈旧性骨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MRI与椎体CT值判定的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共累及55个椎体... 相似文献
29.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及后期临床转归仍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构建合适、可重复性及无限接近临床的动物实验模型及科学的评估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文献中股骨骨缺损常用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不同模型特点,评估优势与不足,为相关研究者选择合适的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设定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bone,bones,defect,defects,defective,animal model,animal,model,laboratory,laboratory animal,animal laboratory;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动物模型,实验。检索时限为2000-01-01/2022-08-01。结果与结论:(1)对入选的27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验动物包含大鼠、小鼠、新西兰兔及羊,骨缺损类型主要包含圆柱形骨缺损和节段性截骨骨缺损,部位以股骨中段及远端居多。多用于评估骨修复材料、药物、载药活性物质及物理治疗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查超声检测颈椎前路术后入路间隙血肿及局部水肿情况的可行性,探讨术后不适症状成因。方法 24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分别在术前24h、术后第1天、第5天行颈部超声,排查术后血肿,并留取图像,运用Image J软件分别测量矩形限定区组织面积,计算得出局部水肿面积,结合患者术后不适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血肿形成。术后第1天、第5天局部水肿面积分别为(1.73±0.64)cm2和(0.67±0.58)cm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调低下、声音嘶哑、颈部肿胀感、吞咽困难4种症状在术后第5天评分较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后不适症状受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影响,超声可以作为颈椎前路术后早期检测局部血肿及水肿情况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