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连续发生了登革热大流行,成千上万的人被登革病毒感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阐明我国登革病毒流行来源和传播途径等问题,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我们在对登革2型病毒株抗原分析的基础上,又对登革3(DEN-3)型病毒株的抗原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由于登革病毒培养滴度低,周期比较长,制备一定量的抗原进行抗原分析比较困难,用一般的血清学方法又不能说明病毒抗原表位的变化。因此我们采用了标记分析(Signature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研究单链抗体在治疗中的免疫反应问题。方法选用对登革病毒四个血清型及部分黄病毒具有中和活性的抗登革3型病毒单克隆抗体3D3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通过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扩增后的轻重链可变区PCR产物通过一个93个核苷酸连接引物连接成单链抗体基因(ScFv),然后将其基因克隆到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5的外壳蛋白g3p基因中,使单链抗体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结果通过免疫荧光鉴定,这种抗体仍保留着亲代抗体的特性,能与登革3型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这一研究结果为登革3型病毒抗体在登革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A型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求保守治疗咬肌肥大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国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BTX_A)对5例咬肌肥大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4例双侧咬肌肥大每侧注射剂量为50U/1ml,1例单侧肥大注射剂量为60U/1ml。结果5例均治疗有效,其中4例对面型改变表示满意。5例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3~9个月,肥大未见复发。结论BTX_A治疗咬肌肥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65.
登革病毒毒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登革病毒 (DengueVirus,DV)是一类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基因组10~ 11kb ,编码 3种结构蛋白 (C ,PrM和E)和 7种非结构蛋白 (NS1,NS2a ,NS2b ,NS3 ,NS4a,NS4b和NS5 )。自然界存在的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 ,均可引起温和的登革热 (DF)和严重的致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而关于DF至DHF DSS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近年来强毒力病毒理论〔1〕开始获得一些直接证据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该理论认为DHF DSS的发生是受一种毒力更强的登革病… 相似文献
66.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是指由病毒的cDNA克隆获取RNA病毒的一项技术,该技术通过人为加入的DNA环节,实现了在DNA水平上对RNA病毒基因组的人工操作,在深入阐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发展新型病毒载体,尤其在研制筛选候选疫苗株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正链及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及技术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7.
登革病毒prM蛋白免疫学性质的初步研究韩照中,杨佩英,秦鄂德,于曼,孙蕾,徐品芳(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850)登革病毒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证。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登革疫苗研制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登革... 相似文献
68.
69.
我国新近暴发的登革热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8月在福建省福州等地突然暴发了大量人群原因不明的发热、关节疼痛、头痛、皮疹,个别患者出血等症状。该病起病急,传播迅速,发病人数达1000多例。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对此十分重视,要求对收集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鉴定。我们对所送标本进行了血清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而且还观察了对动物的致病性。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福建省送检的38份病人血清标本,包括11份急性期血清和27份恢复期血清。首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利用登革2型病毒参考株感染的传代C6/36蚊细胞作为抗原,对27份恢复期血清中的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测定对乳鼠不致病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DEN2-FJ11)全基因组序列,探讨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5′、3′端RACE方法测定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并运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法将该毒株的序列与其它6株登革2型病毒进行比较,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DEN2-FJ11株基因组全长10723个核苷酸,含有1个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3391个氨基酸。5′、3′端非编码区(NCR)长度分别为96和454个核苷酸。DEN2-FJ11与同时分离的对乳鼠致病的FJ10株之共有32个核苷酸不同及13个氨基酸的变化,其中8个氨基酸是其极性或电荷的改变。3′端非编码区134位的单个核苷酸变化导致其二级结构改变。DEN2-FJ11与FJ10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6%,这2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株亲缘关系最近,同为Ⅳ基因型。结论 DEN2-FJ11株基因组与FJ10株及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类似。位于病毒编码区的8个氨基酸差异及3′端非编码区134位的核苷酸可能与病毒的乳鼠神经毒力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