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26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大龄语前聋者,指习得语言能力前患重度或极重度耳聋并且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偏大的患者。大龄语前聋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较适龄幼儿患者差,其术后的评估以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是研究重点。所以,本文就大龄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的评估方法和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2.
人NHE1反义基因转染对SGC-7901胃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义NHE1基因转染对SGC-7901胃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构建人NHE1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 从光镜、电镜水平比较观察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亲本细胞相比,光镜下反义NHE1基因转染的SGC-7901细胞胞体增大,胞浆丰富,核大小相对一致,核浆比减少,核分裂相减少,异型性减小.透射电镜下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并可见髓鞘样变,粗面内质网、Golgi较发达,内质网扩张,核偏向一侧,极性增强.结论反义NHE1基因转染能使SGC-7901细胞发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有促进SGC-7901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递呈,刺激同源淋巴细胞,探索一种更优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方法人工固相合成4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及其各分支单肽,免疫荧光检测hTERT的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分选mDC,尼龙毛柱纯化T细胞,ELISA检测mDC的IL-12p70和淋巴细胞的(LC)TNF-α、IFN-γ分泌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C、LC的相关表面分子以及效应性T细胞对HLA-A2型肿瘤A549、MDA-MB-231和SW480的杀伤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细胞都表达hTERT,且胞核大于胞浆;MAP和混合单肽对3种肿瘤细胞都有杀伤效应,且MAP的杀伤效应大于混合单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合成hTERT的MAP肽通过mDC能足够强的激活同源淋巴细胞,在肿瘤疫苗的研发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植入式BAHA(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骨锚式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的听力改善效果,探索BAHA规范植入技术。方法在一侧耳后区颞骨上植入BAHA钛质植入体,成人一期完成,小儿分二期完成。比较3例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佩戴植入式BAHA前后的听力情况,包括日常交流、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植入式BAHA佩戴后,患者及/或家属反映日常交流明显改善,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0.25k~4k平均气导阈改善39.1dB。结论植入式BAHA对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解决方案,规范的植入技术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65.
1概述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是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重大疾患。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口2780万,占全国人口的2.14%,并以每年新生3万聋儿的速度增长,为六大残疾之首。临床上不同种类的听力损失根据其病理机制、听觉言语能力损失特点不同,需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治疗和干预。但是,近年来逐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CI)后的面瘫并发症病例,探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201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1299例患者中发生的面瘫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9例患者中,4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发生面神经麻痹,其中3例为迟发性面瘫,2例行面神经减压术,预后良好.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相对安全的手术,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较低,为0.31%,经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内耳前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Smad4基因在内耳前庭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化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软骨组织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内耳前庭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 Smad4 -/-小鼠内耳软骨囊Smad4免疫反应阴性,Smad4+/-小鼠阳性,Smad4+/+小鼠强阳性,而在前庭感觉上皮——壶腹嵴和囊斑里Smad4免疫反应均呈阳性,三个基因型间没有差别;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以及神经丝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个基因型小鼠内耳前庭均未发现病变.结论 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的内耳软骨囊里Smad4基因被有效剔除,但其对内耳前庭的组织结构和形态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8.
了解并掌握内耳发育的基因调控,对研究内耳毛细胞的再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内耳发育期间,由耳基板发育为耳囊、耳囊向听觉结构和前庭器演化、感觉前体细胞区建立、耳蜗螺旋器形成等各个期间已发现的主要相关基因,总结基因间形成的调控网络,并将重点放在耳蜗发育方面.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总结理想的门静脉压力降低范围。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行TIPS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TIPS和胃冠状静脉及胃短静脉栓塞术,监测门静脉压力梯度变化区间值,随访时间3 d~24个月,分析门静脉压力降低梯度与术后肝功能、脾功能、再出血率、并发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3 d患者肝功能明显下降。术后2个月,TBi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1±27.82)μmol/L vs(31.64±17.67)μmol/L,t=5.372,P0.001]。术后6个月,RBC、PLT水平变化较术前不明显,但WBC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9±1.37)×10~9/L vs(4.57±2.24)×10~9/L,t=2.835,P=0.006]。患者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0.62±3.56)mm Hg,较术后(21.21±2.90)mm Hg平均下降约23%(t=23.318,P0.001)。所有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症状(如腹胀、纳差、腹泻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无支架狭窄或闭塞;术后肝性脑病13例,易发生于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至(14.7~25.7)mm Hg时,即压力下降百分比为36%~40%。术后即刻行脾静脉造影示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未见有侧支静脉曲张。术后1个月内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未见明显变化者5例。其余患者随访2年,患者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从重度、红色征阳性逐渐减轻,变成中度、轻度,甚至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度+消失比例从术后第3d的22%升至第2年的53%。术后1个月内,未见再次出血患者。术后2、6、10、14、16、24个月分别出现再次出血6例,其中1例不排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5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其术前中位门静脉压力为36.5 mm Hg,术后24.8 mm Hg,平均压力下降32%。结论 TIPS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止血及预防再次出血效果良好,将门静脉压力水平控制在(21.21±2.90)mm Hg以下,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低于36%~40%,既可以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亦可以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TIPS术后短期内可造成肝损伤,但1~6个月可恢复正常,但短期内对脾功能无明显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70.
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等替代治疗方法不能重建受损的听觉生理结构并最终恢复正常的听觉生理功能。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取得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已有多种方式通过对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操作,获得了内耳感觉细胞的保护、增殖和分化,并进一步实现了听功能的部分恢复。本篇述评将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集中介绍杨仕明课题组近10年为攻克感音神经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重点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耳聋动物新模型,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耳聋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第二,在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探索了内耳基因治疗的可能性,为了最终临床应用正在解决诸多技术瓶颈,如高效安全的内耳递送技术,尤其是生物活性分子的递送载体;第三,在国家973听觉干细胞项目以及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资助下,基于耳聋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突破。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基因操作、基因治疗、分子治疗还是干细胞治疗,有效干预策略的建立都需要充分阐述内耳分子病理的发病机制,从而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和最佳的干预时间窗。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将倾向于多元素联合和个体化干预模式,并成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