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超声引导PTBD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胛BD)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对45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引导PTBD治疗,其中142例单纯行PTBD外引流治疗,131例获得完整随访;283例PTBD治疗后接受了胆道支架植入术,26例行内外引流术。结果:全组452例患者共行474人次的PTBD治疗,置管成功率99.8%(473/474),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474)。单纯行PTBD治疗的131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9例黄疸减退,平均生存时间6.8个月。结论:超声引导PTBD姑息性治疗梗阻性黄疸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能有效的减低黄疸,改善肝功能,同时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2.
目的:在体外探讨α-干扰素(IFN-α)对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lO份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常规DC诱导培养条件中加入不同剂量的IFN—α(依剂量0、100、500U/m1分为A、B、C3组)。流式细胞仪分析CD83等细胞表面标志,ELISA检测IL-1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MTT法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亲:在常规DC诱导培养条件中加入IFN—α培养的贴壁单个核细胞,在第5天即可见B、C组细胞表面呈树突状突起.第7天B、C组诱导的细胞其DC特异性表面标志CD83、HLA—DR、CD86较A组明显升高,且随IFN-α剂量增加而增加(P〈O.05);B、C组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IFN-γ较A组均增高,而IL-10较A组减少(P〈O.05);B组和C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A组(P〈O.05),又以T与DC比为10:1时最明显。结论:在常规DC诱导培养基础上.再加入IFN-α能进一步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向具有DC典型形态及更强功能的成熟DC转化。  相似文献   
6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胆道疾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方法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道疾病患者27例。结果出血量在20—3300ml之间,2例静脉曲张严重者分别出血500ml,3300ml。7例出现腹水,经保肝、利尿治疗后,腹水消退;肝功能不全2例,其中1例死亡;切口感染2例:肺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原因为应激性溃疡。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重视手术技巧,术后加强保肝、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胆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肝错构瘤(MHL)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多发于肝右叶,无明显特征性诊断特点,发生于成年且位于尾状叶则罕见,笔者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胎肝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变异归宿问题。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胎肝干细胞,从中筛选出一生长旺盛之集落,体外长期培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进行了细胞倍体分析;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细胞周期;在SCID鼠体内接种细胞进行成瘤性验证。结果从人胎肝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一胎肝干细胞集落,在体外长期培养下可分化为肝癌细胞。其细胞增殖核抗原指数高达100%;倍体分析常见多倍体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G1期细胞约占48%,G2期细胞约占18%,S期细胞约占34%。SCID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接种细胞后2~3周成瘤,具有100%的成瘤性。显微镜下所见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核仁大,核分裂活跃。结论人胎肝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原始细胞,确实可分化为肝癌细胞。从人胎肝干细胞中成功分离培养出肝癌细胞对于肝癌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冷循环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应用冷循环电极射频消融治疗(RFA)23例肝脏肿瘤,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44~78岁,平均61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病理学确诊,共43个结节,最大直径2.50~12.00cm,中位数为4.25cm。原发性肝癌20例(共33个结节),转移性肝癌3例(共10个结节),分别为结肠癌术后10个月1例,直肠癌术后15个月1例,胃平滑肌肉瘤术后34个月1例。患者一般状态尚好,2例B超提示少量腹水。原发性肝癌20例中肝功能ChildA级…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27例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修补患者22例,生物补片修补患者2例,强生PHY补片修补患者1例,巴德补片修补患者1例,泰科食管裂孔疝专用防粘连补片修补患者1例。统计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24 h食管pH、食管测压、GERD-Q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反流时间(1.40±2.10)h、反流次数(29.83±19.71)次、酸反流时间百分比(6.47±8.79)%、及DeMeester评分(7.28±7.38)分、GERD-Q量表评分(7.18±1.33)分较术前分别为(2.04±1.91)h、(120.40±82.72)次、(9.90±9.27)%、(28.23±42.16)分、(10.91±2.0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ES压力中的静息呼吸最小值为(7.24±6.86)mmHg,静息呼吸平均值为(12.91±6.89)mmHg,较术前分别为(0.70±6.15)mmHg、(7.33±7.72)mmHg明显提高,残余压平均值为(8.16±3.82)mmHg,最大值为(16.10±12.05)mmHg,较术前分别为(4.36±4.77)mmHg、(7.49±5.15)mmHg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松弛率(58.50±25.47)%]较术前[(62.27±27.55)%明显降低,但术后无效吞咽百分比(11.25±21.04)%较术前(6.36±10.26)%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位数10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复发。 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可有效抑制反流症状,提高LES压力,解决患者病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B7-1、MICA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病理学价值与肝炎病毒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标本进行B7-1、MICA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评分半定量积分法对染色结果量化;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的病毒筛查(EusA法).结果:两种基因在癌旁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中均有表达,间质中部分淋巴细胞表达.MICA基因随临床分期的进展在癌组织及癌旁肝细胞的阳性率逐渐减少.B7-1基因在间质淋巴中随组织分级降低,阳性率也随之降低;MICA基因在不同组织分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B7-1基因在癌组织及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随无瘤生存年限的增加而升高(P<0.05).两种基因与肝炎病毒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只有间质中MICA基因的表达与HBsAg呈负相关.乙肝病毒e抗体存在时癌旁MICA基因的表达降低(X2=4.02,P<0.05),B7-1基因在间质淋巴细胞中的阳性率增加(X2=5.11,P<0.05);而当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时,只有癌组织中的B7-1基因显示出阳性率明显增加(X =5.37,P<0.05).结论:B7-1基因与肝细胞癌预后直接相关,乙肝病毒是两种基因参与机体抗肿瘤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9.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实性占位病变尤其是≤ 3cm的小肝癌应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Medison- 880 0及 Toshiba- 35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3.5 MHz,对 16 8个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进行检查 ,并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所得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 8个肝脏实性占位病变中 ,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癌占 72 % (12 1/ 16 8) ;32个≤ 3cm肝脏占位病变中 ,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癌占 5 3% (17/ 32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 ,对病灶性质存有异议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分布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样本,外周血样本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进行酶切,肝组织样本以限制性内切酶Mlu联合PSAD酶切.而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6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HBVcccDNA均阴性,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24例(40.00%),在HBeAg( )组、HBeAg(-)HBeAb(-)组、HBeAb( )组分布分别为66.67%、52.94%和26.47%,定量结果在3组呈递减趋势,且HBeAg( )组与HBeAb(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BV cccDNA占总HBVDNA 0%-7.77%.肝组织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存在相关性(r=0.53,P<0.01),与外周血总HBV DNA无相关性(r=0.18,P=0.18),与ALT、TBIL均无相关性(r=0.15,P=0.25;r=0.01.P=0.94).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BV cccDNA.肝组织HBV cccDNA占总HBVDNA比例较低,HBeAg( )患者病毒复制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