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89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74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34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李金莲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12):916-917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绝育手术。受术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她们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疑虑来的,当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反应会加重,进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手术后的康复。如何从护理角度人手来减轻受术的不良心理反应,使她们从生理、心理方面得到满足,我中心于2001年1月~2002年12月对500例输卵管结扎受术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因素分析,并进行针对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2.
人工流产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应用药物和护理干预有效减轻疼痛的方法.[方法]选择240例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120例.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术时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4 mL或者术前1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结果]人工流产疼痛干预效果及宫颈扩张效果,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结论]人工流产疼痛干预后效果好,用药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3.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内含Calbindin-D28KmRNA的神经元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含Calbindin-D28KmRNA的神经元见于脊髓灰质的各层,但是,不同区域或核团中所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标记强度各不相同。其中含强阳性神经元的部位有:Ⅰ、Ⅱ、Ⅳ、Ⅴ层及前角外侧运动柱的内侧部;含中等阳性神经元的部位有:Ⅲ、Ⅷ层及中间带;有的区域仅含弱阳性神经元,如:Ⅵ层及中央区,而中间带外侧核及前角的大型运动神经元未见到阳性杂交信号。Calbindin-D28KmRNA在大鼠脊髓内的区域特异性分布特点,提示其在神经系统的某些生理功能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2)SCS组:正常大鼠给予SCS刺激;(3)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假刺激组(SNL+shamSCS组):SNL且植入SCS装置,但不刺激;(4)SNL+SCS组:SNL且给予SCS刺激。术前连续3 d、术后第5 d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机械痛敏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CS组和SNL+SCS组术后第2-5 d给予SCS刺激,每d持续8 h;且在每次给予SCS 8 h刺激前进行90 min行为学测试,即SCS刺激30 min,以及刺激结束后的60 min内(共90 min),每15 min测量一次MWT。在第5 d给予SCS 8 h刺激结束后处死动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分析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腰5节段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术后第5 d,SNL+shamSCS组和SNL+SCS组大鼠手术侧后爪的MWT由术前26.00±0.0 g分别降至5.50±0.96 g和6.40±0.40 g(P<0.05);SNL+SCS组给予SCS刺激30 min后大鼠手术侧后爪的MWT明显有所提高,达16.20±2.60 g,与刺激前(6.40±0.40 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停止SCS刺激60 min后,大鼠的MWT明显有所下降,与刺激前几乎没有明显差别。(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5 d,SNL+SCS组脊髓背角内OX-42的表达明显弱于SNL+shamSCS组,但二者都强于control组和SCS组;AOD结果也证实:SNL+SCS组大鼠脊髓背角内OX-42的AOD(1.29±0.28)明显低于SNL+shamSCS组(2.66±0.38),但仍高于control组(0.14±0.21)和SCS组(0.24±0.08)。结论:SCS对SNL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该作用可能与SCS刺激显著抑制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
豚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机制研究及与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豚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模型形成机制,并与大鼠模型进行比较,为豚鼠模型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法,观察豚鼠和大鼠是否可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探讨模型形成机制。结果豚鼠模型组摄入高脂饲料6周后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内膜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多,同时比例为0.40的动物动脉内膜表层进一步发展形成脂纹脂斑病变。而大鼠模型组未见类似病变。机制研究表明,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肝脏脂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活性和主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分化抗原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36,CD36)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表达的变化是动脉病理改变的重要机制。结论豚鼠可能是一种模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适宜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7.
将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逆行追踪,将海人酸注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造成顺行溃变,在电镜下对王百忍等发现的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三级神经元所在地—”带状区”内的二、三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进行了探索。结果在“带状区”内发现了由溃变终末与HRP逆行标记的胞体、树突形成的轴-体、轴-树突触,从而在突触水平确证了这条通路的存在。另外还发现,同时存在着由正常轴突终末与HRP逆标神经元胞体、树突所形成的轴-体或轴-树突触;正常轴突终末与溃变终末所形成的轴-轴突触;溃变终末与未标记的神经元胞体、树突所形成的轴-体、轴-树突触。还见到少量的突触小球结构。本文也对”带状区”突触连接模式的特征及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
大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在哺乳类动物脑内克隆出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和 VGlu T2 ,目前人们已将两者作为脑内谷氨酸能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 (Vme)内VGlu T1/VGlu T2样和 P物质 (SP)样阳性终末与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 (PAG)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1) Vme内有较多的 PAG样阳性神经元 ,在吻尾方向上亘其全长出现 ,这些神经元绝大多数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 ,直径为2 5~ 5 0 μm。(2 )大量的 VGlu T1样、VGlu T2样和 SP样免疫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终末广泛分布于 Vme内 ,其中 VGlu T2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密度高于 VGlu T1;部分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同时呈 VGlu T1样或 VGlu T2样免疫阳性。 (3 )一些 VGlu T1/VGlu T2样、SP样或 VGlu T1/VGlu T2和 SP双重标记的免疫阳性终扣分别包绕在 PAG样阳性的 Vm e神经元胞体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me神经元在将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向更高一级中枢传递过程中 ,可能接受中枢其它来源的谷氨酸能和 SP能终末的调控 ,其中谷氨酸能的投射末梢可能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而 SP则可能在突触前发挥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