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9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45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456篇
内科学   219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19篇
外科学   410篇
综合类   842篇
预防医学   395篇
眼科学   53篇
药学   349篇
  11篇
中国医学   258篇
肿瘤学   15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目的 研究miR-607异常表达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肝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45对HCC及癌旁组织中miR-607表达,分析miR-60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通过转染miR-607 mimics提高HCC细胞(Huh-7和HCCLM3)内miR-607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模型分别检测过表达miR-607对H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607是否与潜在靶点TRPC5的mRNA 3'-非翻译区直接结合。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miR-607对HCC细胞内TRPC5、CCND1、MMP2表达及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MiR-607在HCC组织及HC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miR-607低表达与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及较晚TNM分期(III+IV)密切相关(P<0.05)。过表达miR-607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 miR-607 与 TRPC5 mRNA 3'-非翻译区直接结合(P<0.05)。过表达 miR-607 抑制HCC细胞内TRPC5、CCND1及MMP2表达并下调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miR-607低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临床特征密切相关,miR-607可能通过下调TRPC5表达进而抑制Akt通路激活来发挥抗HCC生长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miR-155靶向调节PIK3R1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155 agomir组、miR-155 antagomir组、miR-155阴性对照组,诱导RA模型,分组处理后,观察关节症状,检测关节炎指数及后足趾容积;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形态;使用试剂盒检测大鼠关节组织炎性因子IL-6、IL-17及IL-18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大鼠关节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qRT-PCR实验检测大鼠关节组织miR-155及PIK3R1 mRNA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55对PIK3R1的靶向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症状明显,关节炎指数、后足趾容积、关节组织炎性因子IL-6、IL-17及IL-18水平、关节组织p-PI3K/PI3K、p-Akt/Akt及p-mTOR/mTOR水平、关节组织miR-155水平明显升高(P<0.05),PIK3R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miR-155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55 antagomir组大鼠上述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miR-155 agomir组与miR-155 antagomir组趋势相反(P<0.05)。结论 miR-155可靶向下调PIK3R1的表达,激活PI3K/Akt/mTOR信号,加重RA大鼠关节炎症损伤,下调miR-155表达,可抑制PI3K/Akt/mTOR信号激活及炎症反应发生发展,改善关节炎症状。  相似文献   
113.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血脂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血脂指标的影响。发现治疗心脑血管病合并高血脂的新型药物。方法建立以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基础的治疗方案,通过监测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评价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用性。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胆固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而甘油三脂无明显变化。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并发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的有效而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4.
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可靠,近年来对针灸治疗SUI的治疗机制多有研究,其研究角度多从促神经修复和改善结缔组织胶原代谢进行阐释。肠道菌群与肌肉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肌少症等疾病研究,用于阐述骨骼肌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盆底肌肉薄弱和功能下降是SUI发病的重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或可引起盆底肌肉薄弱和功能下降,肠道菌群或可成为增加盆底肌肉支持力和功能,改善SUI的机制之一。基于肠肌轴理论,通过健脾益气法针灸来改善盆底肌肉功能以防治SUI。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观察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例ACS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于PCI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辅助治疗。以术后1个月为评估终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脉和总分均低于本组术后1 d,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超敏C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和CK-MB均低于本组术后1 d,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2.22%,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观察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7.7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PCI术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够降低hsCRP、ICAM-1、VCAM-1、BNP、cTnⅠ、CK-MB水平,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系统评价HCV感染是否为肾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 database截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应用Stata 15.1统计软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 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含129 981例肾移植受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C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TDM的风险为非HCV感染者的2.5倍(RR=2.50, 95%CI: 1.95~3.20, P<0.001)。在亚洲、高加索和美洲人种中,HCV感染均为肾移植术后PTDM的危险因素。 结论HCV感染是促进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感染者需尽早进行清除HCV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前列腺增生症适宜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要求的PAE和TURP对比研究,并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比较PAE与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优劣势。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6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临床疗效方面,术后3个月,TURP组优于PAE组,疗效指标IPSS、QOL、Qmax、PVR、PV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TURP组改善情况优于PAE组,虽然指标IPSS、PVR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指标QOL、Qmax、PV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PAE组与TURP组治疗效果相近,指标IPSS、QOL、Qmax、PVR、PV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E组失败率(4.4%)大于TURP组(0.5%);②安全性方面,PAE组比TURP组术中出血量少[MD=-98.25,95%CI:-105.51^-91.00,P<0.00001]、留置导尿时间短[MD=-1.61,95%CI:-2.31^-0.90,P<0.0006]、住院时间短[MD=-3.07,95%CI:-4.40^-1.74,P<0.00001];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28,95%CI:-15.92~50.48,P=0.31];PAE组并发症(21.6%)少于TURP组(33.7%)。结论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短期疗效(3个月)不及TURP;但中长期疗效(24个月)与TURP相近。总体来说,PAE较TUPR安全性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留置导尿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不能耐受麻醉及TURP者可选择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但PAE手术失败率相对较高,其疗效的稳健性相对较差,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认定PAE优于TURP。未来随着更大样本、更多中心以及设计精良的随机对照试验出现,PAE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 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膀胱镜下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与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行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或电切术的163例患者,其中85例行激光切除术(激光组),电切组78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1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激光组与电切组手术时间[(24.2±2.4)min vs.(29.7±2.4)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2.83±0.96)d vs.(3.19±0.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于电切组,术中出血量[(19.5±3.7)mL vs.(26.5±2.3)mL]低于电切组。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术后3年总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激光切除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镜下膀胱肿瘤切除术安全、可靠的替代术式,并且激光切除术可获取完整的术后病理组织,对于判断预后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