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患者男性,48岁.因高血压内囊出血行CT导向下脑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管留置6天后拔管,病人恢复良好,右侧上下肢肌力从0级恢复到Ⅲ级.但一周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纳差.血培养有白色葡萄球菌生长.先后予大剂量青霉素、洁霉素及SD等治疗半月,血培养(一),但头痛加剧.体温波动于38.5℃左右,颈项强直,消瘦、精神萎糜,重度贫血貌,克匿氏征强阳性.脑脊液检查:压力2.75kPa,潘氏试验阳性,细胞计数120/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在治疗44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47例,分为两组:(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17例;(2)常规骨瓣组230例。所有病人都经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状况。结果伤后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组:76例预后较好(35.0%),其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34例;141例预后较差(65.0%),其中重残69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63例;常规骨瓣组:58例预后较好(25.2%),其中恢复良好31例、中残27例;172例预后较差(74.8%),其中重残8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85例(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的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切口疝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脑膨出、术后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33.
分析6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相关因素中,Apgar评分5min≤6min或窒息≥10min,伴MOF临床与CT分度重度,围产期监护条件,低体重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本研究旨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对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42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疗法,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治疗中,对2组患者进行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血液学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结果亚低温疗法对于GOS(3~5分)患者和GOS(6~8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 P <0'.05)。亚低温疗法在缓解颅内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效果( P <0.05),其中对于GOS 6~8分患者的降压效果要优于GOS 3~5分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得到改善的患者,pH值的变化明显( P <0.05),血液中的氧分压也出现了显著性升高( P <0.05),二氧化碳分压在亚低温治疗后出现下降。脑组织氧分压改善和颅内压的控制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GOS评分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和颅内压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颅内压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5.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肿瘤,按照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三类: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棘手,肿瘤常常侵犯周围结构如海绵窦、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硬脑膜等,且易发生垂体瘤卒中致病情危急[1];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通常按Hardy-Wilson分级、分期标准,即蝶鞍正常或局限性扩张,肿瘤<10 mm为Ⅰ级;蝶鞍扩大,肿瘤≥10 mm为Ⅱ级;鞍底骨质局限性破坏为Ⅲ级;鞍底骨质弥漫性破坏为Ⅳ级;通过CSF或血-脑屏障播散为Ⅴ级。在治疗上,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MicroRNAs ( miRNAs)、肿瘤细胞黏附性相关因子、增殖因子、基因突变、垂体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等。目前为止,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理仍处于研究中,其中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36.
神经内镜下和传统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或联合神经内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EVPS)与传统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手术治疗299例脑积水患者,其中神经内镜组(98例)患者行神经内镜下ETV或联合EVPS(20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仅行ETV,78例行ETV联合EVPS),传统分流组(201例)患者行传统分流术(19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分流组比较,神经内镜组远期疗效好、堵管发生率低、置管位置准确率高、置管次数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不同原因脑积水是有益的手术方法,具有远期疗效好、堵管发生率低、置管位置准确等优势.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Wistar大鼠额叶C6胶质瘤模型,观察成瘤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建立此模型的成功经验。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于纯种Wistar大鼠额叶接种C6胶质瘤细胞,观察大鼠的生物学特性,取脑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肿瘤标本的病理特征和GFAP阳性情况。结果:大鼠脑内接种C6胶质瘤细胞的成功率为100%,成瘤大鼠的平均生存期为4周,肿瘤内部出现大片的坏死灶,坏死灶与肿瘤灶相间分布,采用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坏死灶不显影,而肿瘤灶呈条索状的免疫荧光条带。结论:立体定向技术可有效地建立Wistar大鼠额叶C6胶质瘤模型,其病理学特征符合胶质瘤的形态学特性,该模型在研究胶质瘤治疗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时,脑氧数值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693,P〈0.01)。当脑灌注压在40~80mmHg时,脑氧数值与脑灌注压呈正相关(r=0.893,P〈0.01)。I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PbtO2及预后与ICP、CPP均有显著性相关,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9.
资料与方法 例1:患者,女,35岁,因“宫外孕术后20天,无尿2周”入院。患者因腹痛在市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经手术治疗,术后出血不止,诊断DIC,再次行子宫全切术,5天后无尿,治疗期间抗生素用“泰能、万古霉素”等。后因病情加重返回本地,以“急性肾衰”收住。入院查体:T36.7℃,P86次/分,R36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40.
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