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小年龄儿童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3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184例患儿,176例(95.7%)封堵成功,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发生,13例术后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三尖瓣血流速度增快,1例于术后半年出现迟发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小年龄儿童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其安全性有待长期随访观察,严格掌握介入封堵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器械、熟练掌握婴幼儿血管穿刺技术、良好的麻醉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婴儿及新生儿血管环并呼吸道压迫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儿及新生儿血管环并呼吸道压迫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6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血管环并呼吸道压迫婴儿及新生儿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 d~12个月),其中13例并心内畸形。患儿均行胸片、心脏超声及螺旋CT检查,其中9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5例于体外循环下行血管环松解术,1例行血管环松解术+心包补片扩大气管成形术。11例在术中同时治疗心内畸形。结果肺动脉吊带5例(其中1例并气管环),右位主动脉弓/左侧韧带或迷走左锁骨下动脉8例,双主动脉弓1例,无名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肺动脉吊带、左位主动脉弓/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形成2处血管环并气管环1例。超声心动图漏诊9例。16例CT检查均诊断为血管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受压。其中14例治愈或症状消失出院,2例并气管环者死亡。随访11例,其中5例术后仍间断有轻度喘息发作。结论婴儿及新生儿血管环并呼吸道压迫多表现为气促、喘鸣及呼吸困难,螺旋CT在该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环松解术能使其呼吸道受压情况缓解,气管狭窄明显者应同时行气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93.
目的总结小儿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AIVR)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2年10月至2011年5月,1179例VSD患儿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行经皮VSD封堵术(室缺封堵组),术后检出AIVR17例。在我院门诊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392例非介入治疗患儿(非介入组)以及在我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988例(房缺封堵组)作为对照。比较室缺封堵组与对照组间AIVR的检出情况。对室缺封堵组9例患儿进行治疗,并对17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室缺封堵组术后动态心电图AIVR检出率高于非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日常规心电图AIVR检出率高于房缺封堵组(P<0.05)。室缺封堵组所有AIVR患儿封堵术后1个月动态心电图均无AIVR,随访中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心电图无AIVR。结论室缺封堵组封堵术后AIVR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生与VSD封堵有关。该病多无自觉症状,预后良好,可能无须治疗。  相似文献   
94.
77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用药特点,探讨发生梅毒血清固定的原因。方法选取77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梅毒分期及用药情况。结果 77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Ⅰ期梅毒患者5例,占6.49%,Ⅱ期梅毒患者24例,占31.17%,潜伏梅毒(包括早期和晚期潜伏梅毒)患者48例,占62.34%。年龄构成以21~30岁患者最多,为39例,占50.65%。73例患者血快速血浆反应素抗体滴度为1∶1~1∶8。结论应重视对21~30岁潜伏梅毒患者的梅毒血清固定检测;治疗方面应多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案。  相似文献   
95.
冰冻血小板技术自开展以来,在业内颇受争议,但因其具有可以批量制备、长期保存、应用便捷、即刻止血等特点,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紧急供血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在中小血站开展仍较普遍。我站开展冰冻机采血小板技术已有多年,在冰冻血小板融化后,我们发现絮状物析出时有发生,有时还会集中出现。笔者通过多年实践,仔细观察和技术调整,对冰冻机采血小板絮状物析出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后,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脑脓肿并不罕见,过去国内、外虽有报告,但儿童病例的报告尚不多。现将我院从1972~1984年3月收治11例的资料加以分析,以祈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6例,女5例; 3 1/2~6岁4例、~9岁5例,~11岁2例。二、开始发病至来诊时间:最短5天,最  相似文献   
97.
收集了近10年(1980~1990)发表在约400种中文期刊上的急性化学品中毒事故案例,共收集到340种化学品引起的720例中毒事故报告,急性中毒人数达13 575,其中472人死亡.将这些病例输入计算机档案库以供咨询.  相似文献   
98.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顽固性斑秃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得宝松皮损内注射及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内冲击治疗顽固性多灶性斑秃的疗效。方法 对23例病程在13个月至6年的斑秃患者,于皮损内注射得宝松(0.1m1/cm^2),治疗结束2个月后判定疗效,对得宝松治疗无效的病例,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500mg/日,每月静滴3天,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得宝松治疗组痊愈及显效病例为ll例(47.83%),甲基强的松龙组痊愈及显效病例为4例(57.14%)。结论 皮损内注射得宝松及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内冲击治疗对病程至少是13个月的顽固性多灶性斑秃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对其他治疗手段抵抗的病例,只要掌握好适应证,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通过临床心电生理的研究,已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主要有下列5种类型:(1)房室结内折返性(AVNRT),约占60%;(2)副束(包括隐性副束)折返性(BTRT),约占30%;(3)窦房折返性(SART);(4)心房内折返性(IART)及(5)心房自律  相似文献   
100.
已知肺动脉瓣狭窄(PS)会影响右心室舒张功能,但未知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及程度。我们从1996年7月~1998年3月,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检测50例不同程度PS患儿,测定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PBPV)前后及随诊期间左、右心室舒张功能,以期探讨PS患儿解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及PBPV后的转归。对象及方法:(1)对象:此期间所有先天性单纯PS患儿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16岁,平均6-8岁。体重10~65kg,平均19-7kg。分组方法:根据PDE所测跨肺动脉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