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8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8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247篇
内科学   18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35篇
综合类   524篇
预防医学   17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60篇
  3篇
中国医学   255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 初步探讨人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tivator inhibhitor-1,PAI-1)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发色底物法(ELISA),测定了96例脑卒中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的白细胞PAI-1启动子区4G/5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血浆PAI-1活性。结果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脑出血(cerabral hemorrhage,CH)组及对照组,脑梗死和脑出血组中均以纯合子4G/4G基因型患者的PAI-1血浆活性水平最高,5G/5G基因型最低,杂合子4G/5G基因型居中;4G纯合子基因型与其它二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有显著性,4G/5G与5G/5G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I组4G/4G纯合子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基因型与CH组及CH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I组女性4G纯合子基因型患者血浆PAI-1活性与同型男性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纯合子4G/4G基因型可能是C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G纯合子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CI发病倾向,尤其可能与女性CI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72.
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人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1)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和发色底物法(ELISA),测定96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组65例,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CH)组31例和60例对照组的白细胞PAI-1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血浆PAI-1活性。结果CI组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二组,各组中均以纯合子4G/4G基因型患者的PAI-1血浆活性水平为最高,5G/5G基因型最低,杂合子4G/5G基因型居中;4G纯合子基因型与其它二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4G/5G与5G/5G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I组4G/4G纯合子型基因型与对照组(Contro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组基因型与CH组及CH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CI4G纯合子基因型患者血浆PAI-1活性与同型男性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纯合子4G/4G基因型可能是C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G纯合子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CI发病倾向,尤其可能与女性CI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组织发生与细胞分化机制。方法:对20例DA中不同类型的蛋白细丝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对4例DA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标记表明,肿瘤上皮中梭形、多边形细胞CKH、CK8、CK19呈不同程度阳性,间质中纤维细胞vimentin阳性,部分间质细胞smooth muscle actin阳性。超微结构观察见肿瘤上皮细胞内存在张力丝,细胞间桥粒连接,间质中见肌纤维母细胞,部分上皮巢周围组织疏松。结论:DA可能为牙胚发生较早阶段发生的肿瘤,且肿瘤上皮有向角化细胞分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74.
目的分析西南部队2000~2003年肺结核卡报资料,了解部队肺结核发病、流行状况,指导部队做好肺结核防控,为上级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对战区各医院有效报卡整理分析。结果4年共上报肺结核病626例,其中,2000年136例(21.73%),2001年175例(27.96%),2002年197例(31.47%),2003年118例(18.85%)。病例中30岁以下男性为主,占88.66%,年轻化倾向显著;战士发病率(77.59%)明显高于干部。结论肺结核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屏障下降,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造成对官兵健康的威协和影响部队战斗力,应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加大新入伍人员检疫力度,把好体检第一关;对PPD筛选阳性者应考虑退兵处理。  相似文献   
975.
目的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疗效观察.方法 闭式冲洗加生肌散换药治疗.结果 患者13例经过本法治疗后全部治愈,且随访后未见复发.结论 闭式冲洗加生肌散换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6.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特制钢针(即刘氏针)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设计、自制一种特殊构造的钢针并应用于17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出院,15例患者获得13~51个月的随访,平均31.6个月,2例失随访。术后无退针、松脱、激惹、疼痛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5个月,平均10.5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秀13例,良好2例,失败0例;优秀率86.7%,优良率100%。结论刘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良好手术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退针、松动、激惹、疼痛等并发症,更利于关节功能康复,骨折愈合良好,不增加手术置入难度,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77.
徐云  陈跃波  李江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2):1642-1644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80例年龄≥65岁的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麻组(A组,60例)、全麻组(B组,60例)和喉罩通气下镇静复合腰麻组(C组,60例).于麻醉前、术后3、6h、1、3、5d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同时点记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及术后早期认识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三组术后3、6h、1d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均升高(P<0.05或P<0.01);三组在术后其余时点S-100β蛋白浓度均低于术后3h;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三组术后3、6h时MMSE评分均降低(P<0.01);B组术后3、6h、1、3d时MMSE评分均低于A组(P<0.01).B组术后3、6h、1、3d时POCD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单纯全麻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早期POCD发生率高,且可能与S-100β蛋白浓度升高有关;喉罩通气下镇静复合腰麻在降低POCD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78.
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是可能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一个重要因素.颅内感染的患者如果接受过抗牛素治疗,脑脊液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低于50%[1].国内有文献报道培养的阳性率低者仅5.4%[2].在目前实际工作中,经验性治疗仍然是治疗颅内感染这一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2-4].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医院神经外科发生的23例医院感染败血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386例患者中,发生败血症23例,发生率为0.96%;23例患者中,18例患者败血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占78.26%,在适当的抗菌药物应用后,其中60.9%在48 h内症状得到了良好控制;23例患者经治疗后,能够生活自理者6例,占26.09%,重度残疾5例,占21.74%,植物人7例,占30.43%,死亡5例,占21.74%。结论及时的诊断、敏感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有效控制神经外科败血症的关键;该组败血症大多得到及时控制,但因原发基础疾病严重,整体愈后不良。  相似文献   
980.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和YY1蛋白(YY1)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HPA和YY1蛋白在45例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所有贲门癌组织均来自林州市中心医院,并对患者随访5a以上。结果 45例贲门癌组织HPA阳性表达率为56%(25/45),YY1阳性表达率为22%(10/45);HPA表达阳性和阴性组食管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44(35,52)mon和60(56,64)mon,HPA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期显著小于阴性表达者(P<0.05);YY1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95%的可信区间为54(43,66)mon和50(44,57)mon,YY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期大于阴性表达者,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影响最大。结论 HPA和YY1阳性表达对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贲门癌独立的预后指标,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