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75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眼科学 | 105篇 |
药学 | 3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64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藏方五味余甘子散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五味余甘子散高、中、低剂量组及伪手术组、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10 d,在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造模,结扎左冠前室间支30min,复灌40 min。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比较各组心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五味余甘子散能显著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含量,同时能提高心肌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降低MDA的活性。结论五味余甘子散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相关酶有关。 相似文献
33.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的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结果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症状为眼球突出及眼睑皮下肿物伴眼睑肿胀;最常见的体征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及眶压升高,其次为眼睑肿胀和扪及皮下肿物;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者外,患侧眼底多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变区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核磁共振检查示,病变区显示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影.病理检查见瘤细胞为圆形、椭圆形、上皮样多角形和梭形等,胞浆内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和S-100蛋白均呈阳性.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经随访0.5~6年,半数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眶内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由脉络膜、结膜或眼睑蔓延而来,原发者甚为罕见.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特点可做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中二甲胺残留量的柱前衍生HPLC测定方法.方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1.0%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二甲胺在0.254~4.065μ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试验的RSD为1.6%,稳定性试验的RSD为1.5%;回收率为100.3%(n=9,RSD<1.5%).二甲胺的检测限为0.0508μg·mL-1,在测定的3批样品中,3批均检出二甲胺分别为0.01%,0.04%,0.02%.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现性好,能控制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中二甲胺残留量. 相似文献
35.
Mimics软件在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股骨上髁轴线与Whiteside's线的准确性,探讨其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80例正常成人膝关节,通过Mimics10.01软件于膝关节横断面中测量股骨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及Whiteside's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角度间及其在性别间的差异性。结果PCA:男性3.56°±1.27°(1.42~6.65°),女性3.45°±1.09°(1.10~5.65°);PAPA:男性3.40°±1.60°(-1.01~6.06°),女性3.99°±2.06°(-0.84~7.76°)。PCA与PA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间PCA及PA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PA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股骨上髁轴线或Whiteside's线做为参照轴对假体外旋角度及其在性别间影响均无差别,股骨上髁轴线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轴较为恒定可靠,而Whiteside's线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PCOS-IR)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PCOS-IR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背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建立PCOS-IR模型。针刺组针刺双侧"肾俞""胰俞""子宫""三阴交""丰隆"及"关元"穴,提插捻转5min;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溶液(100mg/kg)灌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8d。采用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水平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Akt和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卵巢呈多囊样改变,闭锁卵泡增多,未见黄体分布,且模型组血清FSH、E2明显降低(P0.01),血清LH和T水平明显升高(P0.01),FINS水平和HOMA-IR值升高(P0.01),卵巢组织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二甲双胍组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少量黄体,血清FSH、E2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LH、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FINS水平及HOMA-IR值降低(P0.01),卵巢组织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针刺组和二甲双胍组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中医生殖轴选取的穴位针刺可以改善PCOS-IR大鼠生殖内分泌水平以及IR情况,这可能与针刺对卵巢组织p-Akt蛋白表达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7.
<正>医疗卫生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新闻媒体对其高度关注。在当前医改新形势下,如何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如何宣传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积极作为创造和谐良 相似文献
38.
背景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 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 ~12孕周者20例,15~ 17孕周者2例,19~ 23孕周者4例,25~ 28孕周者4例,30 ~32孕周者3例.对眼球壁切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起源位点及发育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胚6~7周视杯处于视网膜分层发育阶段,9周时视杯内层原无细胞层出现分化不成熟的圆短梭形细胞;胚龄15周时视网膜主要层次可见,分化的细胞增加,但未发现GFAP阳性细胞;胚龄19周视网膜可见梭形细胞从返折部原始神经上皮迁出,并可见这些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胚龄25~ 26周后极部视网膜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分布,与血管壁联系密切,邻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内层可见表达GFAP的星形或梭形细胞与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但锯齿缘稍后与赤道区之间并未见GFAP阳性细胞;胚龄28周,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星状,其突起伸达视网膜内网状层. 结论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至少存在3个起源位点,即血管前体细胞/周皮细胞、视盘旁原始神经上皮及邻近锯齿缘的睫状体无色素上皮. 相似文献
39.
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内激活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和视网膜下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s)内淋巴细胞是否被激活及其免疫反应的作用。
方法:用一组单克隆抗体—抗CD25(激活T细胞)、抗CD23(激活B细胞)、抗CD68(巨噬细胞)和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Ⅱantigen,HLA—DR)调查了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外伤性PVR和继发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ERMs20例,PVR和外伤性PVR SRMs各1例。
结果:ERMsCD23和CD25阳性各4例,SRMsCD23和CD25阳性各l例。CD68和HLA—DR在所有标本均为阳性。
结论:在ERMs和SRMs可能存在着T、B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47-150)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