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6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21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84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313篇 |
内科学 | 169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60篇 |
特种医学 | 71篇 |
外科学 | 80篇 |
综合类 | 704篇 |
预防医学 | 246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34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09篇 |
肿瘤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炎症反应与造影剂肾病(CIN)的关系。方法:239例NST-AC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n=68)及非SIRS对照组(n=171)。两组患者均行PCI,观察PCI术前及术后3天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和CIN发生率。结果:术前,SIRS组hs-CRP和IL-6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NGAL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hs-CRP及IL-6均较术前降低,NGAL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组hs-CRP、IL-6及NGAL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SIRS组CIN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PCI治疗NST-ACS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CIN发生的因素之一。NGAL可能不是CIN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2.
MRI和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破裂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MRI、CT椎间盘造影(CTD)对腰椎间盘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有慢性下腰痛病史、无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CT平扫和MR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16例患者行MR和CTD配对检查;制定统一的CTD分型及阳性椎间盘的标准;观察诱发腰痛与椎间盘内注射对比剂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16例(21个腰椎间盘)MR和CTD的配对检查,CTD显示12个腰椎间盘为2型、1个腰椎间盘为5型,合计13个为阳性椎间盘,MRI显示6个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可见高信号区,为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7个腰椎间盘仅显示退行性改变。结论 CTD是显示椎间盘破裂直接征象的惟一方法;诱发腰痛与腰椎间盘破裂类型有关。常规MRI仅能显示部分腰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要明确腰椎间盘破裂需行CTD。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研究通过细胞液压冲击仪建立SK-N-SH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冲击1h、6h和12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体内研究通过小动物液压冲击仪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2.4 atm),接受或不接受亚低温治疗(33℃,4h).观察液压冲击6h、24 h和72 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亚低温对此变化的影响.结果 SK-N-SH细胞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1h开始升高,到6h左右达到高峰.SD大鼠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6h开始升高,到24h左右达到高峰,到72 h仍处于高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和皮质区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在Thr231位点也明显增高.亚低温可显著逆转液压冲击诱导的SD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0.01).结论 亚低温可抑制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用SPECT技术探讨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继发性缺血灶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用SPECT显像观察原发灶缺血体积、血肿周围及脑部其他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减低区变化.结果 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原发灶缺血体积明显缩小,前者比后者更明显;原发灶及远隔部位缺血灶局部脑血流增加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灵敏地反映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变化,可用于药物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85.
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深静脉留置管行胸腔积液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22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22例中,男21例,女1例;年龄(22±4)岁。右侧胸腔积液16例,左侧胸腔积液6例,均为中等至大量积液,且处于进展期。所有病例均根据症状、体征,X线胸片、B超、胸腔积液常规检查,以 相似文献
86.
87.
IL-17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5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良性卵巢肿瘤与25例卵巢上皮性癌原发灶中IL-17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外周血中IL-17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癌组织中IL-17表达强度和外周血中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P〈0.01);卵巢癌患者术后血清IL-17水平比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前血清IL-17水平在卵巢癌组织学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期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IL-17水平显著低于低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IL-17表达上调,IL-17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青岛海军疗养院美容科自开展文唇术以来,共收治12例因文唇术致瘢痕组织增生的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局部瘢痕组织,并于术后3-6个月再次进行文唇修复术,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5岁,12例均为文唇术后致瘢痕组织增生患者,瘢痕面积最小1cm×0.5cm,最大2cm×0.7cm,其中5例为术后3个月,7例为术后半年。上下唇均留瘢痕者3例,单侧瘢痕组织增生者9例。1.2手术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眶下神经孔或颏孔封闭麻醉,唇线瘢痕位于红白唇相交…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对胰腺癌干细胞(PCSCs)在体内干性特征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人胰腺癌细胞-1(PANC-1)中CD44+ CD24+上皮特异性抗原(ESA)+胰腺癌干细胞,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特异性短发卡RNA (shRNA)沉默胰腺癌干细胞中的Oct4、Nanog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将Oct4、Nanog沉默的胰腺癌干细胞、未沉默的胰腺癌干细胞及胰腺癌PANC-1细胞株分别接种于BALB/c裸鼠皮下及腹腔,建立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观察沉默Oct4、Nanog对胰腺癌干细胞体内致瘤性、侵袭性及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PANC-1细胞株中CD44+ CD24+ ESA+胰腺癌干细胞占细胞总数的0.1% ~0.8%;shRNA沉默Oct4和Nanog的效率分别是(46.00 ±0.08)%和(78.00±0.12)%;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沉默Oct4、Nanog基因后,裸鼠的致瘤性和肿瘤转移性显著下降,对吉西他滨耐药性减弱.结论 沉默Oct4、Nanog表达可抑制裸鼠体内胰腺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06至2015-06医院收取的68例采用PC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用药7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TEG)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随访2个月,对比两组的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较氯吡格雷组升高[(76.15±12.88)% vs(51.08±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2个月随访,氯吡格雷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消化道出血各1例,替格瑞洛组1例因明显呼吸困难导致停药。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较氯吡格雷更强,且临床验证安全。 相似文献